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概述及理论概述 | 第15-24页 |
2.1 盈余管理理论基础概述 | 第15-17页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盈余管理 | 第15页 |
2.1.2 委托代理理论与盈余管理 | 第15-16页 |
2.1.3 信号传递理论与盈余管理 | 第16-17页 |
2.2 盈余管理文献概述 | 第17-22页 |
2.2.1 盈余管理概念 | 第17-18页 |
2.2.2 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 | 第18-19页 |
2.2.3 盈余管理度量的研究 | 第19-22页 |
2.3 新三板相关文献综述 | 第22-24页 |
2.3.1 新三板盈余管理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3.2 新三板分层制度的研究 | 第23-24页 |
第3章 新三板市场基本状况及相关制度比较 | 第24-38页 |
3.1 新三板简介及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3.2 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 第25-32页 |
3.2.1 新三板挂牌公司挂牌时间分布 | 第25-26页 |
3.2.2 新三板挂牌公司股本规模分布情况 | 第26-27页 |
3.2.3 新三板挂牌公司股东户数分布情况 | 第27-28页 |
3.2.4 新三板挂牌企业地域分布情况 | 第28-30页 |
3.2.5 新三板挂牌公司行业分布情况 | 第30-31页 |
3.2.6 新三板挂牌公司交易方式分布情况 | 第31-32页 |
3.3 新三板市分层制度介绍与比较 | 第32-38页 |
3.3.1 新三板分层制度基本介绍 | 第32-34页 |
3.3.2 新三板分层制度影响 | 第34-35页 |
3.3.3 新三板分层制度标准与世界其他经典市场分层制度标准的比较 | 第35-38页 |
第4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第38-46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38-40页 |
4.2 研究设计 | 第40-44页 |
4.2.1 盈余管理的度量 | 第40-41页 |
4.2.2 模型设计 | 第41-44页 |
4.3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 第44-46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6-60页 |
5.1 假设一检验与分析 | 第46-51页 |
5.1.1 假设一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46-48页 |
5.1.2 假设一模型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 第48页 |
5.1.3 假设一模型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48-49页 |
5.1.4 假设一模型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5.1.5 假设一模型稳健性检验 | 第50-51页 |
5.2 假设二检验与分析 | 第51-55页 |
5.2.1 假设二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51-52页 |
5.2.2 假设二模型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5.2.3 假设二模型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53页 |
5.2.4 假设二模型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5.2.5 假设二模型稳健性检验 | 第54-55页 |
5.3 假设三检验与分析 | 第55-60页 |
5.3.1 假设三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55-56页 |
5.3.2 假设三模型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 第56-57页 |
5.3.3 假设三模型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57页 |
5.3.4 假设三模型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5.3.5 假设三模型稳健性检验 | 第58-60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0-6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1-63页 |
6.3 研究不足之处 | 第63-64页 |
6.4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