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台湾地区申请“释宪”程序概述 | 第16-24页 |
第一节 台湾地区申请“释宪”程序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22页 |
一、台湾地区申请“释宪”程序的产生 | 第18-19页 |
二、台湾地区申请“释宪”程序的发展 | 第19-22页 |
第二节 申请释宪程序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一、研究申请释宪程序的原因 | 第22-23页 |
二、研究申请释宪程序的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基于不同主体的具体申请“释宪”程序 | 第24-56页 |
第一节 人民、法人、政党申请“释宪”程序 | 第24-33页 |
一、人民申请“释宪”存在的争议 | 第25-26页 |
二、人民申请“释宪”的程序要件 | 第26-30页 |
三、人民申请“释宪”的基本问题 | 第30-33页 |
第二节 法官(法院)申请“释宪” | 第33-42页 |
一、法官申请“释宪”的基本问题 | 第34-36页 |
二、法官申请“释宪”之程序要件 | 第36-41页 |
三、法官申请“释宪”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第三节 立法委员申请“释宪”程序 | 第42-49页 |
一、立法委员申请“释宪”的理论依据 | 第42-43页 |
二、立法委员申“释宪”之程序要件 | 第43页 |
三、有关立法委员申请“释宪”程序的争议 | 第43-49页 |
第四节 机关申请“释宪”程序 | 第49-56页 |
一、机关申请“释宪”程序的历史沿革 | 第49-50页 |
二、机关申请“释宪”的程序要件 | 第50-52页 |
三、机关申请“释宪”的理论与实务相关问题 | 第52-56页 |
第三章 集中式审查——以德国的宪法申请释宪制度为视角的横向比较 | 第56-72页 |
第一节 德国宪法诉愿制度 | 第56-62页 |
一、宪法诉愿制度的本质 | 第56-57页 |
二、宪法诉愿制度的各项要件 | 第57-61页 |
三、德国诉愿制度的特殊规定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德国法规审查制度 | 第62-66页 |
一、抽象法规审查制度 | 第62-64页 |
二、具体法规审查制度 | 第64-66页 |
第三节 台湾申请“释宪”程序与德国申请释宪程序的异同 | 第66-70页 |
一、人民申请“释宪”与宪法诉愿制度的异同 | 第66-67页 |
二、台湾地区和德国法官申请释宪的异同 | 第67-68页 |
三、三分之一立法委员、议员和机关申请释宪的异同 | 第68-70页 |
第四节 台湾地区申请“释宪”程序的发展方向 | 第70-72页 |
一、学习德国的相关释宪制度并完善自身相关程序 | 第70页 |
二、结合实际分析相关释宪问题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台湾地区申请“释宪”程序对大陆地区的可能价值., | 第72-78页 |
第一节 我国建立宪法解释制度的必要性 | 第72-74页 |
一、以最高法院解释为前提 | 第73页 |
二、以保障人民权利为目的 | 第73-74页 |
第二节 我国建立宪法解释制度的可能性 | 第74-75页 |
第三节 台湾地区申请释宪过程对大陆地区构建宪法解释制度的启示意义 | 第75-78页 |
一、抽象审查与具体审查相结合 | 第75-76页 |
二、有关各类申请宪法解释主体地位问题 | 第76-77页 |
三、增加“法律”作为申请释宪对象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