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旱涝急转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旱涝急转指标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旱涝急转事件定义及特征变量选取 | 第21-50页 |
2.1 旱涝急转事件定义 | 第21-23页 |
2.1.1 水稻旱涝急转事件定义 | 第21-22页 |
2.1.2 旱作物旱涝急转事件定义 | 第22-23页 |
2.2 旱事件选取 | 第23-31页 |
2.2.1 干旱程度和干旱历时 | 第23-25页 |
2.2.2 干旱指标 | 第25-31页 |
2.2.3 一次旱事件 | 第31页 |
2.3 涝事件选取 | 第31-39页 |
2.3.1 排涝标准 | 第31-32页 |
2.3.2 排涝模数 | 第32-34页 |
2.3.3 耐淹水深和淹水历时 | 第34-36页 |
2.3.4 一次涝事件 | 第36-39页 |
2.4 土壤墒情及地表径流过程模拟 | 第39-45页 |
2.4.1 模型原理 | 第39页 |
2.4.2 土壤水力学模型 | 第39-41页 |
2.4.3 边界条件选取 | 第41-43页 |
2.4.4 作物蒸发腾发量 | 第43-44页 |
2.4.5 模型参数输入 | 第44-45页 |
2.5 急转间隔时间选取 | 第45-48页 |
2.5.1 按土壤水势选取 | 第46-47页 |
2.5.2 按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选取 | 第47-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3 旱涝急转实例研究 | 第50-83页 |
3.1 五道沟地区旱涝急转特征分析 | 第50-68页 |
3.1.1 地区简介 | 第50-51页 |
3.1.2 模型参数输入 | 第51-54页 |
3.1.3 土壤墒情模拟与分析 | 第54-57页 |
3.1.4 径流过程模拟与分析 | 第57-59页 |
3.1.5 五道沟地区旱涝急转事件分析 | 第59-66页 |
3.1.6 水稻旱涝急转过程分析 | 第66-68页 |
3.2 荆州地区旱涝急转特征分析 | 第68-81页 |
3.2.1 地区简介 | 第68-69页 |
3.2.2 模型参数输入 | 第69-70页 |
3.2.3 土壤墒情模拟与分析 | 第70-71页 |
3.2.4 荆州地区旱涝急转事件分析 | 第71-80页 |
3.2.5 旱作物旱涝急转过程分析 | 第80-8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4 不同定义的旱涝急转事件对比分析 | 第83-99页 |
4.1 现有旱涝急转定义 | 第83-84页 |
4.1.1 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 | 第83页 |
4.1.2 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 | 第83页 |
4.1.3 降水距平指数 | 第83-84页 |
4.1.4 Palmer旱度模式 | 第84页 |
4.2 不同定义的旱涝急转筛选结果 | 第84-91页 |
4.2.1 SDFAI指数筛选结果 | 第84-86页 |
4.2.2 LDFAI指数筛选结果 | 第86-88页 |
4.2.3 五道沟降水距平指数筛选结果 | 第88-89页 |
4.2.4 荆州站Palmer旱度模式筛选结果 | 第89-91页 |
4.3 不同定义的旱涝急转事件对比分析 | 第91-98页 |
4.3.1 SDFAI指数与农业旱涝急转定义对比 | 第91-92页 |
4.3.2 LDFAI指数与农业旱涝急转定义对比 | 第92-95页 |
4.3.3 降水距平指数与农业旱涝急转定义对比 | 第95-96页 |
4.3.4 Palmer旱度模式与农业旱涝急转定义对比 | 第96-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3页 |
5.1 结论 | 第99-101页 |
5.2 创新点 | 第101页 |
5.3 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9页 |
附录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