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管道漏磁内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第14-18页 |
1.3.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 | 第15-16页 |
1.3.2 数字图像处理的现状 | 第16-18页 |
1.3.3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8页 |
1.4 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1 图像增强技术国外发展及现状 | 第18-19页 |
1.4.2 图像增强技术国内发展及现状 | 第19-20页 |
1.5 漏磁数据呈现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5.1 曲线视图显示的发展及现状 | 第20-21页 |
1.5.2 灰度视图显示的发展及现状 | 第21页 |
1.5.3 彩度视图显示的发展及现状 | 第21-22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多尺度分段自适应插值方法及曲线显示 | 第24-46页 |
2.1 漏磁信号插值处理的原理及意义 | 第24-25页 |
2.2 插值方法设计思路及流程 | 第25-26页 |
2.3 经典插值方法对漏磁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第26-37页 |
2.3.1 三次Lagrange插值方法 | 第26-29页 |
2.3.2 三次Newton插值方法 | 第29-32页 |
2.3.3 三次Hermite插值方法 | 第32-35页 |
2.3.4 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 | 第35-37页 |
2.4 经典插值方法处理效果对比及分析 | 第37-38页 |
2.5 多尺度分段自适应插值算法 | 第38-44页 |
2.5.1 多尺度分段自适应插值的原理 | 第38-41页 |
2.5.2 多尺度分段自适应插值方法的步骤及流程 | 第41-42页 |
2.5.3 多尺度分段自适应插值方法的效果展示 | 第42-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漏磁检测数据灰度图像的实现 | 第46-56页 |
3.1 漏磁检测数据灰度图像实现的原理及意义 | 第46-48页 |
3.1.1 漏磁检测数据灰度图像的意义 | 第46页 |
3.1.2 漏磁检测数据灰度图像的数学模型 | 第46-48页 |
3.2 漏磁数据灰度变换方法的设计思路及流程 | 第48-49页 |
3.3 漏磁数据灰度变换方法的具体实现步骤 | 第49-52页 |
3.3.1 生成漏磁检测数据初步灰度图像 | 第49-50页 |
3.3.2 对初步灰度图像进行图像对比度变换处理 | 第50页 |
3.3.3 对灰度图像进行进一步图像钝化处理 | 第50-51页 |
3.3.4 对灰度图像进行进一步图像锐化处理 | 第51-52页 |
3.4 漏磁数据灰度变换方法的处理效果及分析 | 第52-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漏磁数据基于密度分割法的自适应彩色图像实现 | 第56-70页 |
4.1 伪彩色技术原理与意义 | 第56-57页 |
4.1.1 RGB色彩空间概念 | 第56-57页 |
4.1.2 RGB数学模型 | 第57页 |
4.2 漏磁数据彩色图像生成的设计思路及流程 | 第57-59页 |
4.3 多种伪彩色增强技术方法的实现 | 第59-65页 |
4.3.1 基于HSI空间的连续色编码法 | 第59-60页 |
4.3.2 彩虹编码法 | 第60-61页 |
4.3.3 热金属编码法 | 第61-62页 |
4.3.4 灰度级—彩色变换法 | 第62-64页 |
4.3.5 频率域转换法 | 第64-65页 |
4.3.6 密度分割法 | 第65页 |
4.4 多种伪彩色增强技术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4.5 基于密度分割法的分段自适应伪彩色增强技术方法 | 第66-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漏磁检测数据的自适应成像系统设计 | 第70-82页 |
5.1 漏磁检测数据的自适应成像系统开发环境的介绍 | 第70页 |
5.2 漏磁检测数据的自适应成像系统的建立 | 第70-75页 |
5.2.1 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70-72页 |
5.2.2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 第72-73页 |
5.2.3 系统界面的设计 | 第73-75页 |
5.3 漏磁检测数据的自适应成像系统的测试 | 第75-80页 |
5.3.1 区域数据测试 | 第75-79页 |
5.3.2 整管道数据测试 | 第79-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