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水溶性ZnSe:Co、ZnSe:Co/ZnS和ZnSe:Co/ZnSe荧光量子点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中文文摘第6-11页
绪论第11-25页
    0.1 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第11页
    0.2 纳米材料的特性第11-12页
        0.2.1 小尺寸效应第11-12页
        0.2.2 量子尺寸效应第12页
        0.2.3 表面效应第12页
        0.2.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第12页
    0.3 量子点的简介第12-13页
    0.4 量子点的发光基理和发光特性第13-15页
        0.4.1 量子点的发光基理第13-14页
        0.4.2 量子点的发光特性第14-15页
    0.5 ZnSe掺杂量子点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0.6 ZnSe掺杂量子点的制备第16-18页
        0.6.1 有机金属法第16页
        0.6.2 水热/溶剂热法第16-17页
        0.6.3 化学共沉淀法第17页
        0.6.4 微乳液法第17-18页
        0.6.5 微波辅助法第18页
    0.7 ZnSe掺杂量子点的表面修饰第18-20页
        0.7.1 官能团修饰第18-19页
        0.7.2 硅烷化修饰第19页
        0.7.3 聚合物修饰第19-20页
        0.7.4 核壳结构修饰第20页
    0.8 量子点的应用第20-22页
        0.8.1 生物荧光探针第20-21页
        0.8.2 金属离子及生物分子检测第21页
        0.8.3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第21-22页
    0.9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2-25页
第一章 L-半胱氨酸修饰的水溶性ZnSe:Co量子点的合成及表征第25-41页
    1.1 前言第25-26页
    1.2 实验部分第26-27页
        1.2.1 试剂及仪器第26-27页
        1.2.2 ZnSe:Co量子点的制备第27页
    1.3 结果与讨论第27-39页
        1.3.1 X射线衍射分析第27-28页
        1.3.2 透射电镜分析第28-30页
        1.3.3 红外光谱分析第30页
        1.3.4 光谱分析第30-32页
        1.3.5 反应条件对ZnSe:Co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第32-38页
        1.3.6 ZnSe:Co量子点的稳定性研究第38-39页
    1.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二章 L-半胱氨酸修饰的ZnSe:Co/ZnS量子点的合成及表征第41-55页
    2.1 前言第41页
    2.2 实验部分第41-43页
        2.2.1 试剂及仪器第41-43页
        2.2.2 ZnSe:Co/ZnS量子点的制备第4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3-53页
        2.3.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第43-44页
        2.3.2 透射电镜分析第44-46页
        2.3.3 红外光谱分析第46页
        2.3.4 光谱分析第46-49页
        2.3.5 回流时间对ZnSe:Co/ZnS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第49-50页
        2.3.6 ZnS壳层厚度对ZnSe:Co/ZnS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第50-51页
        2.3.7 ZnSe:Co/ZnS量子点的稳定性研究第51-53页
    2.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三章 L-半胱氨酸修饰的ZnSe:Co/ZnSe量子点的合成及表征第55-67页
    3.1 前言第55页
    3.2 实验部分第55-57页
        3.2.1 试剂及仪器第55-57页
        3.2.2 ZnSe:Co/ZnSe量子点的制备第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66页
        3.3.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第57-58页
        3.3.2 透射电镜分析第58-60页
        3.3.3 红外光谱分析第60页
        3.3.4 光谱分析第60-64页
        3.3.5 回流时间对ZnSe:Co/ZnSe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第64-65页
        3.3.6 ZnSe壳层厚度对ZnSe:Co/ZnSe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第65-66页
    3.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结论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83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83-85页
致谢第85-87页
个人简历第87-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红石二氧化钛与聚四氟乙烯或环氧树脂复合微波板的研制
下一篇:基于自组装的微图案表面构筑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