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耐Cr(Ⅲ)微生物的固定化及吸附Cr(Ⅲ)的特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文献综述第13-24页
    1.1 Cr(Ⅲ)的危害及来源第13页
    1.2 含Cr(Ⅲ)废水的研究进展第13-18页
        1.2.1 单一处理法第13-18页
        1.2.2 复合处理法第18页
    1.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第18-22页
        1.3.1 固定化微生物的常用材料第18-20页
        1.3.2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应用第20-22页
    1.4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第22-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2 创新点第23页
        1.4.3 技术路线第23-24页
2 试验部分第24-35页
    2.1 基本试剂、仪器与材料第24-26页
        2.1.1 基本试剂第24-25页
        2.1.2 试验仪器第25页
        2.1.3 试验材料第25-26页
    2.2 监测项目及方法第26-27页
    2.3 耐Cr(Ⅲ)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筛选第27页
        2.3.1 分离纯化第27页
        2.3.2 耐Cr(Ⅲ)微生物的筛选第27页
    2.4 菌种的形态观察与生物学鉴定第27-29页
        2.4.1 形态观察第27-28页
        2.4.2 分子生物学鉴定第28-29页
    2.5 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备与筛选第29-32页
        2.5.1 固定化装置图第29-30页
        2.5.2 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备工艺第30页
        2.5.3 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备方法第30-31页
        2.5.4 未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备方法第31页
        2.5.5 不同的固定化材料的筛选第31-32页
    2.6 AC+SA+FN2孢子、AC+SA、游离态FN2孢子吸附Cr(Ⅲ)的序批式实验第32-33页
    2.7 响应曲面法优化AC+SA+FN2孢子对Cr(Ⅲ)的吸附效果第33页
    2.8 AC+SA+FN2孢子的循环使用第33-34页
    2.9 AC+SA+FN2孢子、AC+SA、游离态FN2孢子的表征第34-35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5-75页
    3.1 耐Cr(Ⅲ)微生物分离纯化和筛选的结果与讨论第35-37页
        3.1.1 耐Cr(Ⅲ)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第35页
        3.1.2 平板初筛第35-36页
        3.1.3 摇瓶复筛第36-37页
    3.2 菌种的形态观察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第37-41页
        3.2.1 菌种的形态观察第37-38页
        3.2.2 菌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第38-41页
    3.3 PVA+SA+FN2孢子、WS+SA+FN2孢子和AC+SA+FN2孢子制备与筛选的结果与讨论第41-52页
        3.3.1 PVA+SA+FN2孢子的制备结果第41-43页
        3.3.2 WS+SA+FN2孢子的制备结果与筛选第43-47页
        3.3.3 AC+SA+FN2孢子的制备结果与筛选第47-52页
    3.4 AC+SA+FN2孢子、AC+SA、游离态FN2孢子序批式试验的结果与讨论第52-62页
        3.4.1 菌株的生长曲线第52-54页
        3.4.2 Visual MINTEQ模拟溶液中Cr(OH)SO4 的形态第54-55页
        3.4.3 pH对 AC+SA+FN2孢子、AC+SA和游离态FN2孢子吸附Cr(Ⅲ)的影响第55-57页
        3.4.4 温度对AC+SA+FN2孢子、AC+SA和游离态FN2孢子吸附Cr(Ⅲ)的影响第57-58页
        3.4.5 时间对AC+SA+FN2孢子、AC+SA和游离态FN2孢子吸附Cr(Ⅲ)的影响第58-59页
        3.4.6 接种量对AC+SA+FN2孢子、AC+SA和游离态FN2孢子吸附Cr(Ⅲ)的影响第59-61页
        3.4.7 初始Cr(Ⅲ)浓度对AC+SA+FN2孢子、AC+SA和游离态FN2孢子吸附Cr(Ⅲ)的影响第61-62页
    3.5 响应曲面结果第62-68页
        3.5.1 试验设计与结果第62-64页
        3.5.2 回归分析与预测优化第64-68页
        3.5.3 验证试验第68页
    3.6 AC+SA+FN2孢子的重复使用第68-69页
    3.7 AC+SA+FN2孢子、AC+SA和游离态FN2孢子吸附前后的表征结果第69-75页
        3.7.1 SEM表征第69-71页
        3.7.2 FTIR表征第71-73页
        3.7.3 XRD表征第73-75页
4 结论与展望第75-76页
    4.1 结论第75页
    4.2 展望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9页
附录第89-9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星形胶质细胞TWIK-1通道调控海马神经元活动的作用研究和机制初探
下一篇:积极心理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