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稀土纳米杂化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 第12-25页 |
1.1 绪论 | 第12页 |
1.2 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发光机理 | 第12-14页 |
1.3 上转换纳米粒子的控制合成 | 第14-16页 |
1.4 稀土掺杂纳米材料的表面改性方法 | 第16-19页 |
1.4.1 配体氧化 | 第17页 |
1.4.2 配体去除 | 第17页 |
1.4.3 配体吸引 | 第17-18页 |
1.4.4 配体交换 | 第18页 |
1.4.5 逐层组装 | 第18-19页 |
1.4.6 无机表面硅烷化 | 第19页 |
1.5 稀土掺杂纳米杂化材料的生物应用 | 第19-24页 |
1.5.1 生物成像 | 第19-22页 |
1.5.2 癌症治疗 | 第22-24页 |
1.6 本论文设计思路 | 第24-25页 |
第二章 MnO_2组装的上转换纳米结构用于双响应药物释放以及双模式引导的药物治疗 | 第25-38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26-29页 |
2.2.1 表征方法 | 第26-27页 |
2.2.2 合成NaYF_4:Yb,Er和NaYF_4:Yb,Er@NaGdF_4(UCNPs)上转换纳米粒子 | 第27页 |
2.2.3 合成负载抗癌药物的介孔二氧化硅包裹的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mSiO_2(DOX)) | 第27页 |
2.2.4 合成MnO_2包裹的负载抗癌药物的上转换纳米结构(UCNPs@mSiO_2(DOX)-MnO_2) | 第27-28页 |
2.2.5 DOX释放实验 | 第28页 |
2.2.6 细胞毒性测试 | 第28页 |
2.2.7 上转换荧光激光共聚焦成像 | 第28-29页 |
2.2.8 纵向弛豫时间T1和弛豫常数r1测定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7页 |
2.3.1 结构表征 | 第29-33页 |
2.3.2 pH和GSH响应实验 | 第33-34页 |
2.3.3 UCDMs纳米结构稳定性 | 第34-35页 |
2.3.4 细胞内毒性研究 | 第35页 |
2.3.5 细胞内上转换荧光成像 | 第35-36页 |
2.3.6 磁共振成像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基于镧系配合物功能化铂纳米粒子的双介孔核壳纳米体系用于磁共振成像和光热治疗 | 第38-55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39-43页 |
3.2.1 表征方法 | 第40页 |
3.2.2 合成介孔铂纳米粒子(mPtNPs) | 第40页 |
3.2.3 合成介孔二氧化硅包裹的介孔铂纳米粒子(mPt@mSiO_2) | 第40-41页 |
3.2.4 合成DTPA修饰的mPt@mSiO_2纳米粒子(mPt@mSiO_2-DTPA) | 第41页 |
3.2.5 合成mPt@mSiO_2-GdDTPA纳米体系 | 第41页 |
3.2.6 合成立方铂纳米粒子 | 第41页 |
3.2.7 mPt@mSiO_2-GdDTPA纳米体系光热效果表征 | 第41页 |
3.2.8 纵向弛豫时间T1和弛豫常数r1测定 | 第41-42页 |
3.2.9 细胞活力测定 | 第42页 |
3.2.10 细胞内mPt@mSiO_2-GdDTPA纳米体系光热效果测定 | 第42页 |
3.2.11 小鼠体内mPt@mSiO_2-GdDTPA纳米体系毒性测定 | 第42-43页 |
3.2.12 小鼠体内磁共振成像 | 第43页 |
3.2.13 小鼠体内光热效果测定 | 第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3页 |
3.3.1 mPt@mSiO_2-GdDTPA纳米体系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43-46页 |
3.3.2 mPt@mSiO_2-GdDTPA纳米体系的稳定性 | 第46-47页 |
3.3.3 细胞内和小鼠体内毒性试验 | 第47-48页 |
3.3.4 mPt@mSiO_2-GdDTPA纳米体系在808nm激发下光热效应 | 第48-51页 |
3.3.5 生物分布 | 第51页 |
3.3.6 磁共振成像 | 第51-53页 |
3.4 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5-57页 |
4.1 结论 | 第55页 |
4.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69-7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