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基于Qβ噬菌体的轮状病毒和星状病毒装甲RNA标准样品的研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0 引言第15-17页
1 绪论第17-26页
    1.1 轮状病毒的研究现状第17-19页
        1.1.1 概况第17页
        1.1.2 轮状病毒基因组特征第17-18页
        1.1.3 轮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第18页
        1.1.4 轮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第18-19页
    1.2 星状病毒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1 概况第19页
        1.2.2 星状病毒病毒生物学特征第19页
        1.2.3 星状病毒的流行学特点第19-20页
        1.2.4 星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第20-21页
    1.3 核酸检测标准样品研究进展第21-24页
        1.3.1 全病毒颗粒第21-22页
        1.3.2 裸露DNA或RNA第22页
        1.3.3 装甲RNA第22-24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4-26页
2 轮状病毒标准样品的研制第26-5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27页
        2.1.1 实验所需菌株和质粒第26-27页
            2.1.1.1 宿主细菌第26页
            2.1.1.2 表达质粒第26页
            2.1.1.3 主要实验耗材第26页
            2.1.1.4 主要实验试剂第26-27页
    2.2 主要仪器第27-28页
    2.3 实验方法第28-35页
        2.3.1 引物和探针第28页
        2.3.2 目的片段的合成第28-29页
        2.3.3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29页
        2.3.4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第29-31页
        2.3.5 重组质粒pET-QβSNRV转化BL21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第31页
        2.3.6 病毒样颗粒的制备第31-32页
        2.3.7 电镜观察第32页
        2.3.8 残留重组质粒的检测第32-33页
        2.3.9 初步定值第33-35页
        2.3.10 均匀性分析第35页
        2.3.11 稳定性实验第35页
    2.4 实验结果第35-50页
        2.4.1 诱导用重组质粒的鉴定第35-36页
        2.4.2 pGEM-MulV重组质粒的鉴定第36页
        2.4.3 病毒样颗粒的诱导表达结果第36-42页
        2.4.4 电镜观察第42页
        2.4.5 残留质粒的检测第42-43页
        2.4.7 cRNA标准曲线的构建第43页
        2.4.8 初步定值及其不确定度的分析第43-44页
        2.4.9 均匀性实验结果分析第44页
        2.4.10 稳定性实验结果分析第44-50页
    2.5 讨论第50-53页
3 星状病毒标准样品的研制第53-7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3页
        3.1.1 实验所需菌株和质粒第53页
            3.1.1.1 宿主细菌第53页
            3.1.1.2 表达质粒第53页
            3.1.1.3 主要实验耗材第53页
            3.1.1.4 主要实验试剂第53页
            3.1.1.5 培养基和溶液的配置第53页
    3.2 主要仪器第53页
    3.3 实验方法第53-56页
        3.3.1 引物和探针的合成第53页
        3.3.2 目的片段的合成第53-54页
        3.3.3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54页
        3.3.5 病毒样颗粒的制备第54页
        3.3.6 电镜观察第54页
        3.3.7 残留重组质粒的检测第54-55页
        3.3.8 初步定值第55页
        3.3.9 均匀性实验第55页
        3.3.10 稳定性实验第55-56页
    3.4 实验结果第56-69页
        3.4.1 诱导用重组质粒的鉴定第56页
        3.4.2 病毒样颗粒的的诱导表达结果第56-61页
        3.4.3 电镜观察第61-62页
        3.4.5 Real-timeRT-PCR反应体系的优化第62-63页
        3.4.6 cRNA标准曲线的构建第63页
        3.4.7 初步定值及其不确定度的分析第63-64页
        3.4.8 均匀性实验结果第64页
        3.4.9 稳定性实验结果第64-69页
    3.5 讨论第69-71页
4 4 种食源性病毒的多联装甲RNA标准样品的研制第71-9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71页
        4.1.1 实验所需菌株和质粒第71页
    4.2 主要仪器第71页
    4.3 实验方法第71-75页
        4.3.1 引物和探针的合成第71-72页
        4.3.2 目的片段的合成第72页
        4.3.3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72页
        4.3.4 重组质粒的鉴定第72-73页
        4.3.5 多联病毒病毒样颗粒的制备第73页
            4.3.5.1 病毒样颗粒的诱导表达及其优化第73页
            4.3.5.2 病毒样颗粒的初步纯化第73页
            4.3.5.3 装甲RNA的丙烯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第73页
        4.3.6 电镜观察第73页
        4.3.7 残留重组质粒的鉴定第73-74页
        4.3.8 初步定值第74-75页
        4.3.9 均匀性实验第75页
        4.3.10 稳定性实验第75页
    4.4 实验结果第75-96页
        4.4.1 诱导用重组质粒的鉴定第75-76页
        4.4.2 病毒样颗粒的的诱导表达结果第76-81页
        4.4.3 电镜观察第81-82页
        4.4.4 残留质粒的鉴定第82页
        4.4.5 Real-timeRT-PCR反应体系的优化第82-83页
        4.4.6 cRNA标准曲线的构建第83页
        4.4.7 初步定值及其不确定度的分析第83-88页
        4.4.8 均匀性实验结果分析第88页
        4.4.9 稳定性实验第88-96页
    4.5 讨论第96-98页
5 冻干对装甲RNA标准样品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第98-111页
    5.1 实验材料第98页
    5.2 环糊精类冻干附着剂的浓度的选择第98页
    5.3 冻干条件的探究第98页
        5.3.1 冻干体积的选择第98页
        5.3.2 冻干前是否需要预冷第98页
    5.4 冻干样品的稳定性实验第98页
    5.5 实验结果第98-110页
        5.5.1 环糊精类冻干附着剂浓度的选择第98-99页
        5.5.2 冻干体积和是否预冷的选择第99-101页
        5.5.3 冻干样品的稳定性实验结果分析第101-110页
    5.6 讨论第110-111页
6 结论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1页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以招商银行为例
下一篇:交通银行理财服务与同业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