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7-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3页 |
1.1.1 资源约束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瓶颈 | 第17-20页 |
1.1.2 生态环境现状堪忧 | 第20-2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1.3 研究内容、创新和主要结论 | 第24-2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25-26页 |
1.3.3 主要结论 | 第26-27页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9-47页 |
2.1 技术进步的内涵 | 第29-31页 |
2.2 绿色技术进步内涵 | 第31-32页 |
2.3 以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 | 第32-40页 |
2.3.1 生态文明概念 | 第32-34页 |
2.3.2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献综述 | 第34-35页 |
2.3.3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 | 第35-38页 |
2.3.4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 第38-40页 |
2.4 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 | 第40-43页 |
2.4.1 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机理 | 第40-41页 |
2.4.2 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41-43页 |
2.5 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 | 第43-45页 |
2.5.1 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影响的机理 | 第43-44页 |
2.5.2 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44-45页 |
2.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 第45-47页 |
第3章 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影响 | 第47-81页 |
3.1 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影响的方法综述 | 第47-49页 |
3.2 空间计量模型理论 | 第49-55页 |
3.2.1 基础理论 | 第49-52页 |
3.2.2 空间面板计量基本模型 | 第52-53页 |
3.2.3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 第53-55页 |
3.3 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空间模型的建立 | 第55-70页 |
3.3.1 理论模型设定 | 第55-59页 |
3.3.2 实证模型 | 第59-62页 |
3.3.3 构建知识存量 | 第62-63页 |
3.3.4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 第63-70页 |
3.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70-79页 |
3.4.1 SO2空间模型结果分析 | 第71-76页 |
3.4.2 PM2.5回归结果 | 第76-7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4章 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非线性影响 | 第81-106页 |
4.1 能源效率的测度 | 第81-89页 |
4.1.1 单要素能源效率测量方法 | 第82-83页 |
4.1.2 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测度法 | 第83-89页 |
4.2 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影响的研究方法回顾 | 第89-90页 |
4.3 基于SBM模型的共同前沿生产函数理论框架 | 第90-93页 |
4.4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 | 第93-96页 |
4.5 数据来源与群组分类 | 第96-100页 |
4.5.1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 第96-97页 |
4.5.2 我国三大区域共同前沿效率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97-100页 |
4.6 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非线性影响的回归结果 | 第100-10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5章 绿色技术进步下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CGE模拟 | 第106-123页 |
5.1 相关研究回顾 | 第107页 |
5.2 动态CGE模型 | 第107-111页 |
5.2.1 生产模块 | 第108-109页 |
5.2.2 收入和支出模块 | 第109页 |
5.2.3 动态递归模块 | 第109-110页 |
5.2.4 环境污染模块 | 第110-111页 |
5.3 数据来源和情景设置 | 第111-114页 |
5.3.1 数据来源 | 第111-112页 |
5.3.2 参数设定以及模型闭合 | 第112-113页 |
5.3.3 情景设置 | 第113-114页 |
5.4 模拟结果 | 第114-120页 |
5.4.1 SO2排放和协同效应 | 第114-116页 |
5.4.2 GDP变动 | 第116-117页 |
5.4.3 能源消费 | 第117-118页 |
5.4.4 部门产出 | 第118页 |
5.4.5 能源价格 | 第118-119页 |
5.4.6 就业 | 第119-120页 |
5.4.7 边际减排成本 | 第12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0-123页 |
第6章 内生技术进步在实现中国2030年碳强度目标的作用研究 | 第123-139页 |
6.1 相关研究回顾 | 第124-127页 |
6.2 模型构建 | 第127-129页 |
6.2.1 诱导型技术进步 | 第127-128页 |
6.2.2 碳税模块 | 第128-129页 |
6.2.3 闭合模块 | 第129页 |
6.3 数据来源与情景设定 | 第129-130页 |
6.4 模拟结果 | 第130-138页 |
6.4.1 GDP | 第130页 |
6.4.2 碳税税率 | 第130-132页 |
6.4.3 能源消费与能源价格 | 第132-134页 |
6.4.4 就业 | 第134-135页 |
6.4.5 部门产出 | 第135页 |
6.4.6 减排成本 | 第135-136页 |
6.4.7 其他宏观经济变量 | 第136-13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7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第139-14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9-141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141-143页 |
7.2.1 提高绿色研发投入比重 | 第141页 |
7.2.2 调整招商引资政策,提升FDI准入门槛 | 第141-142页 |
7.2.3 扩大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第142页 |
7.2.4 开征环境税 | 第142-143页 |
7.2.5 强化生态环保意识,转变居民消费方式 | 第143页 |
7.3 长效机制建设 | 第143-144页 |
7.4 展望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