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我国大学专业共同体的学术制度构建研究--以教研室为例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绪论第14-44页
    一、研究缘起第14-21页
        (一)政策背景第14-17页
        (二)问题形成第17-21页
        (三)研究意义第21页
    二、文献综述第21-32页
        (一)关于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述评第21-25页
        (二)关于学术制度的研究述评第25-30页
        (三)关于教研室学术制度的研究述评第30-32页
    三、核心概念界定第32-35页
        (一)专业共同体第32-34页
        (二)教研室学术制度第34-35页
    四、研究的理论支撑第35-38页
        (一)制度变迁理论第35-36页
        (二)共同体理论第36-37页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第37-38页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8-42页
        (一)研究内容第38页
        (二)研究方法第38-42页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42-44页
        (一)研究重点第42页
        (二)研究难点第42页
        (三)研究创新点第42-44页
第一章 大学教研室学术制度研究的逻辑架构第44-72页
    一、专业共同体:大学教研室的学术释义第44-47页
        (一)作为专业共同体的教研室第44-45页
        (二)教研室的形成与演变第45-47页
    二、学科组织化:大学教研室的内在逻辑第47-54页
        (一)知识逻辑下的学科载体第48-53页
        (二)功能观照下的基层组织第53-54页
    三、权力与利益:大学学术制度的供需伦理第54-64页
        (一)应然之态:学术制度的需求第54-58页
        (二)实然之态:学术制度的供给第58-64页
    四、利益相关者:教研室学术制度的实践主体第64-72页
        (一)利益相关者的归类方法第64-68页
        (二)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中利益相关者的甄别第68-72页
第二章 大学教研室学术制度的现实观照第72-88页
    一、教研室学术制度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第72-74页
        (一)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第72页
        (二)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第72-74页
    二、评价指标构建的理念第74-75页
    三、评价指标的建构过程与量表设计第75-80页
        (一)维度构建第75-79页
        (二)制度评价的量表架构第79-80页
    四、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第80-88页
        (一)问卷设计第80页
        (二)数据收集第80页
        (三)调研数据统计第80-88页
第三章 大学教研室学术制度的问题述评第88-100页
    一、大学教研室学术制度的主要问题第88-93页
        (一)职责范畴涵盖不均第88-90页
        (二)核心利益相关者缺位第90-91页
        (三)激励机制功利化第91-93页
    二、学术制度供给不足的外生性因素第93-96页
        (一)砥砺前行:国内学术环境的发展性因素第93-94页
        (二)知识生产:国内科学研究的时代性因素第94-95页
        (三)话语权力:国际学术交流的竞争性因素第95-96页
    三、学术制度供给不足的内生性因素第96-100页
        (一)功利化:目标单一的学术价值取向第96-97页
        (二)企业化:效用优先的学术管理体系第97-100页
第四章 “权威型”:德国大学的讲座组织及其制度化发展第100-120页
    一、进程回顾:德国讲座建制的形成与发展第100-109页
        (一)16-18世纪:德国大学组织层次的分化第101-106页
        (二)19-20世纪:德国大学讲座建制的形成第106-109页
    二、内容诠释:德国大学讲座建制的构成要素第109-115页
        (一)制度化的分科教学第109-111页
        (二)组织化的科学研究第111-113页
        (三)规范化的师资建设第113-115页
    三、优势整合:德国大学讲座建制的主要功用及启示第115-120页
        (一)德国大学讲座建制的主要功用第115-116页
        (二)对我国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启示第116-120页
第五章 “社团式”:美国大学的学系组织及其制度化发展第120-142页
    一、时空溯流:美国学系组织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境遇第120-133页
        (一)16-19世纪:美国学院模式的移植与组织层次的分化第121-129页
        (二)20-21世纪:研究型大学的建立与学系制度的确立第129-133页
    二、权责分明:美国大学学系建制的主要特征第133-137页
        (一)分权式的内部治理第133-136页
        (二)整合式的教师增权第136-137页
    三、协同合作:美国大学学系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启示第137-142页
        (一)美国大学学系制度发展的全新时代第137-138页
        (二)对我国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启示第138-142页
第六章 大学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路径选择第142-168页
    一、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目标与原则第142-146页
        (一)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目标定位第142-144页
        (二)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原则设定第144-146页
    二、制衡与释放: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运行逻辑第146-155页
        (一)宏观统筹:大学的管办评分离第146-149页
        (二)中观连纵:学院的赋能增权第149-151页
        (三)微观合横:教师的本体发展第151-155页
    三、教研室学术制度构建的内容呈现第155-168页
        (一)教研室学术制度的自我提升与完善第155-157页
        (二)知识导引下专业共同体的重组与提升第157-161页
        (三)科教融合中大学教学功能的回归与保障第161-168页
结语第168-172页
    一、研究结论第168-170页
    二、不足与展望第170-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88页
附录第188-190页
后记第190-192页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研究
下一篇:大学制度的自由价值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