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动态加载电阻测量法的建立与硫族化合物的高压相变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7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页
    1.2 高压实验技术第12-16页
        1.2.1 静高压实验技术第12-14页
        1.2.2 动高压实验技术第14-15页
        1.2.3 动态加/卸载技术第15-16页
    1.3 高压电阻测量实验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6-19页
    1.4 高压下的结构相变第19-20页
    1.5 硫族化合物高压相变过程中常见的晶体结构第20-25页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2章 高压实验技术及理论计算方法第27-42页
    2.1 金刚石对顶压砧技术第27-32页
        2.1.1 DAC工作原理第27-28页
        2.1.2 金刚石第28页
        2.1.3 垫块第28页
        2.1.4 封垫第28-29页
        2.1.5 样品装填第29页
        2.1.6 传压介质第29-30页
        2.1.7 压力标定第30-32页
    2.2 高压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第32-35页
        2.2.1 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第32-33页
        2.2.2 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EDXD)第33-34页
        2.2.3 角度色散X射线衍射(ADXD)第34-35页
        2.2.4 高压粉末衍射法和单晶衍射法第35页
    2.3 高压拉曼光谱实验技术第35-36页
    2.4 动态加载实验技术第36-39页
    2.5 理论计算第39-42页
        2.5.1 密度泛函理论第39-40页
        2.5.2 相变过程的预判第40-42页
第3章 动态加载电阻测量法的建立第42-62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高压电学测量的工作原理第42-43页
    3.3 电路的制备第43-49页
        3.3.1 掩膜的制备第44-46页
        3.3.2 电极的喷镀第46-48页
        3.3.3 外电路布线第48-49页
    3.4 封垫的绝缘处理第49-50页
    3.5 样品的装填第50-51页
    3.6 动态加载电阻测量实验方法的建立第51-56页
        3.6.1 动态加载实验第51-54页
        3.6.2 动态加载实验中压力的标定第54-55页
        3.6.3 电压信号的采集第55-56页
    3.7 动态加载电阻测量实验方法的应用第56-60页
        3.7.1 PbS的高压相变研究第56-57页
        3.7.2 实验细节及理论计算方法第57-58页
        3.7.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8-60页
    3.8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4章 XTe(X=Zn,Ge)的高压相变研究第62-88页
    4.1 ZnTe的高压相变研究第62-72页
        4.1.1 引言第62-63页
        4.1.2 实验细节及理论计算方法第63页
        4.1.3 结果与讨论第63-72页
    4.2 GeTe的高压相变研究第72-86页
        4.2.1 引言第72-74页
        4.2.2 实验细节及理论计算方法第74-75页
        4.2.3 结果与讨论第75-86页
    4.3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5章 A_2B_3(A=Bi,Sb,B=Te,Se)型硫族化合物的高压相变研究第88-123页
    5.1 Bi_2Se_3的高压相变研究第88-100页
        5.1.1 引言第88-90页
        5.1.2 实验细节及理论计算方法第90页
        5.1.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0-100页
    5.2 Bi_2Se_(3-x)Te_x(X=1,2)的高压相变研究第100-111页
        5.2.1 引言第100-101页
        5.2.2 实验细节第101-102页
        5.2.3 Bi_2Te_2Se的高压相变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2-108页
        5.2.4 Bi_2Se_2Te的高压相变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8-111页
    5.3 Sb_2Se_3的高压相变研究第111-122页
        5.3.1 引言第111-112页
        5.3.2 实验细节及理论计算方法第112-113页
        5.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3-122页
    5.4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结论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40-142页
致谢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室温磷光分析中的应用
下一篇:贵州织金富稀土磷矿稀土赋存状态及在酸/热解过程中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