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引言 | 第14-16页 |
1.1.1 课题概述 | 第14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1.2.1 高速数控镗铣加工机床的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2.2 高速数控机床切削系统动态特性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2.3 有限元方法的结构分析理论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1.2.4 机电一体化联合仿真技术综述 | 第21-24页 |
1.2.5 伺服系统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3 课题的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第二章 镗铣加工中心铣削系统关键部件静力学分析 | 第30-54页 |
2.1 前言 | 第30-32页 |
2.2 切削变形理论 | 第32-34页 |
2.3 基于切削变性理论的铣削力计算 | 第34-38页 |
2.3.1 粗铣工况下的铣削力计算 | 第34-37页 |
2.3.2 按精铣算 | 第37页 |
2.3.3 铣削力的辅助验证 | 第37页 |
2.3.4 铣削力的确定 | 第37-38页 |
2.4 铣削系统关键部件静力学仿真分析 | 第38-52页 |
2.4.1 主轴箱-主轴静力学分析 | 第38-43页 |
2.4.2 滑台分析 | 第43-46页 |
2.4.3 横梁静力学分析 | 第46-49页 |
2.4.4 立柱分析 | 第49-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镗铣加工中心铣削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第54-64页 |
3.1 前言 | 第54页 |
3.2 瞬时空间有限元理论 | 第54页 |
3.3 基于瞬时空间有限元理论下进行动态特性分析 | 第54-55页 |
3.4 高速高加速度下机械系统动态性能 | 第55-57页 |
3.5 铣削系统模态分析 | 第57-60页 |
3.5.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57页 |
3.5.2 模态分析基本原理 | 第57-58页 |
3.5.3 模态分析过程 | 第58-60页 |
3.5.4 模态分析结果 | 第60页 |
3.6 铣削系统谐响应分析 | 第60-63页 |
3.6.1 谐响应分析基本依据 | 第60-61页 |
3.6.2 谐响应分析计算过程 | 第61页 |
3.6.3 谐响应分析结果 | 第61-6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基于Solidworks和Matlab的机电一体化铣削系统联合仿真建模 | 第64-76页 |
4.1 前言 | 第64-69页 |
4.1.1 基于接口技术的机电一体化仿真设计环境布局 | 第65-66页 |
4.1.2 软件工具介绍 | 第66页 |
4.1.3 基于接口技术的机电联合仿真技术 | 第66-67页 |
4.1.4 机电联合仿真原理 | 第67-69页 |
4.2 基于SolidWorks和Matlab联合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69-70页 |
4.3 Solidworks与Matlab机电联合仿真实现的功能及流程 | 第70-72页 |
4.3.1 Solidworks与Matlab联合仿真实现的功能 | 第70页 |
4.3.2 Solidworks/SimMechanics与Malab/Simulink联合仿真设计流程 | 第70-72页 |
4.4 建立Solidworks与Matlab机电联合仿真模型 | 第72-74页 |
4.4.1 模型的前期处理 | 第72页 |
4.4.2 搭建Solidworks与Matlab机电联合仿真平台 | 第72-73页 |
4.4.3 建立Solidworks与Matlab联合仿真三维实体模型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基于广义执行机构的铣削系统机电联合仿真分析及其应用 | 第76-94页 |
5.1 前言 | 第76页 |
5.2 基于MATLAB广义执行机构的控制系统模型 | 第76-80页 |
5.2.1 广义执行机构理论 | 第76-80页 |
5.2.2 基于SimMechanism与Simulink的结果后处理 | 第80页 |
5.3 铣削进给系统加速规律分析 | 第80-84页 |
5.3.1 线性加减速控制 | 第80-81页 |
5.3.2 二次S型曲线加速 | 第81-83页 |
5.3.3 三次S型曲线加减速控制 | 第83-84页 |
5.3.4 加速曲线对比分析 | 第84页 |
5.4 机电联合仿真分析过程 | 第84-86页 |
5.5 校核电机 | 第86-87页 |
5.6 基于机电联合仿真耦合下铣削力的多频激励影响 | 第87-90页 |
5.7 机电耦合的相关性分析 | 第90-91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1-94页 |
第六章 基于CMAC和PID并行控制策略下铣削系统机电耦合特性研究 | 第94-106页 |
6.1 前言 | 第94页 |
6.2 CMAC小脑模型的研究 | 第94-95页 |
6.2.1 CMAC基本思想 | 第94-95页 |
6.2.2 CMAC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95页 |
6.3 CMAC和PID联合控制算法 | 第95-97页 |
6.4 铣削系统相关参数及其传递函数 | 第97-100页 |
6.4.1 铣削系统相关参数及其传递函数的选取 | 第97页 |
6.4.2 铣削系统等效刚度的选取 | 第97-99页 |
6.4.3 基于零阶保持器理论的系统传递函数 | 第99-100页 |
6.5 CMAC和PID并行控制策略的机电耦合特性 | 第100页 |
6.6 基于CMAC和PID联合的正弦控制 | 第100-102页 |
6.7 参数对铣削系统控制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06-110页 |
7.1 论文主要工作及重要结论 | 第106-107页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作者简介 | 第11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