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们磨盘村山城保护与利用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1.1.1 磨盘村山城概况 | 第14-16页 |
1.1.2 磨盘村山城历史沿革 | 第16-18页 |
1.1.3 磨盘村山城遗址现状 | 第18页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18-19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20-22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第2章 山城遗址保护的历史发展和保护理论 | 第27-38页 |
2.1 山城遗址保护的历史发展 | 第27-30页 |
2.1.1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 | 第27页 |
2.1.2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 | 第27-30页 |
2.2 我国遗址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2页 |
2.2.1 政府保护方面 | 第30-31页 |
2.2.2 保护体系与法律规范 | 第31页 |
2.2.3 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 | 第31-32页 |
2.3 山城遗址保护的相关案例 | 第32-37页 |
2.3.1 辽宁高句丽山城遗址保护 | 第32-34页 |
2.3.2 吉林省龙潭山城遗址保护 | 第34-35页 |
2.3.3 吉林省罗通山城遗址保护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磨盘村山城遗址概况分析 | 第38-53页 |
3.1 磨盘村山城综述 | 第38-42页 |
3.1.1 磨盘村山城的探索与发现 | 第38页 |
3.1.2 磨盘村山城的历史地位 | 第38-39页 |
3.1.3 磨盘村山城的价值评估 | 第39-42页 |
3.2 磨盘村山城遗址布局 | 第42-46页 |
3.2.1 总体布局 | 第42-44页 |
3.2.2 周边环境状况 | 第44-46页 |
3.2.3 磨盘村山城现状评估 | 第46页 |
3.3 磨盘村山城主要建筑遗存 | 第46-52页 |
3.3.1 城墙 | 第46-48页 |
3.3.2 城门 | 第48-50页 |
3.3.3 院落 | 第50-51页 |
3.3.4 其他遗址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磨盘村山城的保护与利用 | 第53-87页 |
4.1 磨盘村山城保护规划 | 第53-55页 |
4.1.1 保护方针 | 第53页 |
4.1.2 保护规划目标 | 第53-54页 |
4.1.3 保护范围 | 第54-55页 |
4.2 磨盘村山城利用策略 | 第55-56页 |
4.2.1 真实性、完整性利用策略 | 第55页 |
4.2.2 最小干预利用策略 | 第55页 |
4.2.3 全面、客观利用策略 | 第55页 |
4.2.4 协调性利用策略 | 第55-56页 |
4.2.5 可持续发展利用策略 | 第56页 |
4.3 建立、健全保护形式 | 第56-57页 |
4.3.1 建立管理机构 | 第56页 |
4.3.2 健全保护档案 | 第56页 |
4.3.3 设立保护标志 | 第56-57页 |
4.4 磨盘村山城保护内容及方式 | 第57-67页 |
4.4.1 遗址本体保护加固措施 | 第57-62页 |
4.4.2 遗址本体的展示保护 | 第62-65页 |
4.4.3 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 | 第65-67页 |
4.5 建立磨盘村山城考古遗址公园 | 第67-87页 |
4.5.1 考古遗址公园成立背景 | 第67-68页 |
4.5.2 考古遗址公园目标与功能定位 | 第68-70页 |
4.5.3 考古遗址公园的规模与范围 | 第70页 |
4.5.4 考古遗址公园阐释与展示策略 | 第70-71页 |
4.5.5 考古遗址公园展示利用规划 | 第71-76页 |
4.5.6 考古遗址公园游客容量预测 | 第76-77页 |
4.5.7 考古遗址公园游客服务中心概念设计 | 第77-84页 |
4.5.8 考古遗址公园管理规划 | 第84-85页 |
4.5.9 旅游开发对遗址保护的促进作用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