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1.1.2 项目支撑 | 第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1.3.1 引力模型研究 | 第14-16页 |
1.3.2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 第16-21页 |
1.3.4 研究现状综述 | 第21页 |
1.4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1-22页 |
1.4.1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 | 第21页 |
1.4.2 农村居民点发展潜力 | 第21页 |
1.4.3 农村社区 | 第21-22页 |
1.4.4 村镇体系 | 第22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41页 |
2.1 市域概况 | 第25-34页 |
2.1.1 区位分析 | 第25-27页 |
2.1.2 自然条件 | 第27-29页 |
2.1.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9-30页 |
2.1.4 人口与镇村体系现状 | 第30-33页 |
2.1.5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 第33-34页 |
2.2 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2.2.1 农村居民点布局特点 | 第34-35页 |
2.2.2 农村居民点主要问题 | 第35-37页 |
2.3 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 第37-41页 |
2.3.1 数据源 | 第37页 |
2.3.2 数据预处理 | 第37-41页 |
第三章 瓦房店市农村居民点引力距离测算 | 第41-51页 |
3.1 通行时间栅格构建 | 第41-45页 |
3.1.1 道路通行速度栅格 | 第41-42页 |
3.1.2 地类通行速度栅格 | 第42-43页 |
3.1.3 地形位阻力因素叠加 | 第43页 |
3.1.4 河流阻隔 | 第43-44页 |
3.1.5 瓦房店市通行时间栅格构建 | 第44-45页 |
3.2 耕地半径 | 第45-47页 |
3.2.1 耕作半径定义 | 第45页 |
1 耕作半径定义 | 第45页 |
3.2.2 耕作半径影响范围 | 第45页 |
3.2.3 瓦房店市耕作时间半径确定 | 第45-47页 |
3.3 农村居民点时间距离计算 | 第47-51页 |
3.3.1 农村居民点距离计算过程 | 第47-48页 |
3.3.2 农村居民点时间距离计算结果 | 第48-51页 |
第四章 瓦房店市农村居民点发展潜力测算 | 第51-75页 |
4.1 农村居民点发展潜力评价体系构建 | 第51-56页 |
4.1.1 农村居民点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页 |
4.1.2 农村居民点发展潜力评价因子选择 | 第51-56页 |
4.2 农村居民点发展潜力指标量化 | 第56-64页 |
4.2.1 等级赋分法 | 第56页 |
4.2.2 Arcgis空间分析法 | 第56页 |
4.2.3 Min-max标准化 | 第56-64页 |
4.3 农村居民点发展潜力指标权重 | 第64-68页 |
4.3.0 农村设施满意度调查 | 第64-65页 |
4.3.1 层次分析法 | 第65-66页 |
4.3.2 农村居民点影响因子权重结果 | 第66-68页 |
4.4 农村居民点发展潜力综合评价 | 第68-75页 |
4.4.1 农村居民点发展潜力评价方法 | 第68-69页 |
4.4.2 农村居民点发展潜力评价结果 | 第69-75页 |
第五章 瓦房店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 第75-99页 |
5.1 农村居民点空间体系构建及演变规律 | 第75-79页 |
5.1.1 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 | 第75-76页 |
5.1.2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趋势 | 第76-77页 |
5.1.3 农村居民点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77-78页 |
5.1.4 农村居民点体系构建的途径 | 第78-79页 |
5.2 瓦房店市农村居民点空间体系构建 | 第79-90页 |
5.2.1 构建瓦房店市农村居民点“最大引力连线” | 第79-82页 |
5.2.2 中心村的筛选和发展建议 | 第82-86页 |
5.2.3 迁并村的筛选和发展建议 | 第86-89页 |
5.2.4 基层村发展建议 | 第89-90页 |
5.3 瓦房店市农村居民点整合 | 第90-99页 |
5.3.1 迁并村最大引力连线建立 | 第90-92页 |
5.3.2 迁并村迁并方向优化 | 第92-94页 |
5.3.3 瓦房店迁村并点模式探析 | 第94-95页 |
5.3.4 基层村整合优化 | 第95-97页 |
5.3.5 瓦房店市农村居民点发展类型划分及发展建议 | 第97-9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9-100页 |
6.2 创新点 | 第100页 |
6.3 问题与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附录 | 第105-185页 |
附录1 瓦房店市农村居民点发展潜力值测算结果 | 第105-111页 |
附录2 瓦房店市农村居民点引力距离测算结果(耕作半径为20分钟) | 第111-147页 |
附录3 瓦房店市农村居民点人口统计 | 第147-161页 |
附录4 农村居民点时间距离测算二次开发程序代码 | 第161-163页 |
附录5 瓦房店市规划迁并村信息列表 | 第163-173页 |
附录6 瓦房店市农村居民点基本信息调査表 | 第173-177页 |
附录7 瓦房店市农村居民点调査问卷及分析 | 第177-185页 |
作者简介 | 第18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5-187页 |
致谢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