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6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四、文献回顾 | 第11-16页 |
|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第11-14页 |
|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16-21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 (一)抗逆力 | 第16-17页 |
| (二)流动儿童 | 第17-18页 |
| (三)流动儿童抗逆力 | 第18页 |
| 二、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 (一)优势视角理论 | 第18页 |
| (二)抗逆力理论 | 第18-19页 |
| (三)镜中我理论 | 第19页 |
| 三、研究思路 | 第19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一)问卷调查法 | 第19-20页 |
| (二)观察法 | 第20页 |
| (三)访谈法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惠州市Q社区流动儿童抗逆力现状及成因剖析 | 第21-26页 |
| 一、惠州市Q社区流动儿童抗逆力现状 | 第21-24页 |
| (一)惠州市Q社区流动儿童基本情况 | 第21页 |
| (二)惠州市Q社区流动儿童抗逆力的调研分析 | 第21-23页 |
| (三)惠州市Q社区流动儿童抗逆力低的表现 | 第23-24页 |
| 二、惠州市Q社区流动儿童抗逆力问题成因剖析 | 第24-26页 |
| (一)个人因素 | 第24页 |
| (二)家庭因素 | 第24页 |
| (三)学校因素 | 第24-26页 |
| 第四章 社工介入惠州市Q社区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实务研究 | 第26-45页 |
| 一、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方案设计 | 第26-29页 |
| (一)小组名称 | 第26页 |
| (二)小组理念 | 第26页 |
| (三)小组目标 | 第26页 |
| (四)小组特征 | 第26-27页 |
| (五)小组成员状况 | 第27页 |
| (六)小组活动方案 | 第27-28页 |
| (七)活动开展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28页 |
| (八)评估方法 | 第28-29页 |
| 二、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活动实施过程 | 第29-41页 |
| (一)第一次小组活动 | 第29-31页 |
| (二)第二次小组活动 | 第31-34页 |
| (三)第三次小组活动 | 第34-35页 |
| (四)第四次小组活动 | 第35-37页 |
| (五)第五次小组活动 | 第37-39页 |
| (六)第六次小组活动 | 第39-41页 |
| 三、小组活动评估与总结 | 第41-45页 |
| (一)服务对象参与度 | 第41-42页 |
| (二)目标达成度 | 第42页 |
| (三)对社工服务开展的满意度 | 第42-43页 |
| (四)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完成情况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5-48页 |
| 一、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 (一)社会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 | 第45页 |
| (二)小组工作是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有效路径 | 第45页 |
| (三)优势视角对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 第45-46页 |
| (四)内外保护因子是提高流动儿童抗逆力的关键所在 | 第46页 |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第46-47页 |
| (一)介入方法较为单一 | 第46页 |
| (二)学校、家庭与社工间的联动性较弱 | 第46页 |
| (三)社工专业服务缺乏持续性 | 第46-47页 |
| 三、建议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附录一 | 第53-55页 |
| 附录二 | 第55-56页 |
| 附录三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