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23页 |
1.2.1 湖泊富营养化蓝藻水华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1.2.2 湖泊生态系统氮形态特征及转化机制 | 第12-17页 |
1.2.3 湖泊生态系统磷形态特征及转化机制 | 第17-20页 |
1.2.4 湖泊水体内源污染 | 第20-21页 |
1.2.5 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21-23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3-2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42页 |
2.1 采样及样品预处理 | 第26页 |
2.2 试验装置 | 第26-27页 |
2.3 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 | 第27-39页 |
2.3.1 常规指标与检测方法 | 第27-30页 |
2.3.2 通量的测试方法 | 第30-35页 |
2.3.3 微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35-38页 |
2.3.4 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2.4 试验安排 | 第39-42页 |
3 HABs衰亡过程对湖泊体系氮行为的影响 | 第42-58页 |
3.1 藻细胞的密度和光化学效率(Fv/Fm)的变化 | 第42-44页 |
3.2 上覆水中DO浓度的变化 | 第44-49页 |
3.3 水-沉积物相之间NH_4~+-N和NO_3~--N的迁移转化 | 第49-54页 |
3.3.1 藻类的分解抑制了沉积物中NH_4~+-N的释放 | 第51-52页 |
3.3.2 藻类的复苏将沉积物转化为NH_4~+-N汇 | 第52-53页 |
3.3.3 藻类的复苏促进了NH_4~+-N向NO_3~--N的转化。 | 第53-54页 |
3.4 HABs连续衰亡时的氮通量 | 第54-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HABs衰亡过程对湖泊体系磷行为的影响 | 第58-76页 |
4.1 上覆水中各指标的变化情况 | 第58-63页 |
4.1.1 藻的生物指标和水相中磷形态浓度的变化 | 第58-61页 |
4.1.2 上覆水中温度、pH、DO和ORP的变化 | 第61-63页 |
4.2 沉积物中各指标的变化 | 第63-70页 |
4.2.1 沉积物中无机磷形态的变化 | 第63-66页 |
4.2.2 沉积物垂直剖面DO的分布 | 第66-67页 |
4.2.3 沉积物垂直剖面P(V)、Fe(Ⅱ)、Mn(Ⅱ)、Zn(Ⅱ)的分布 | 第67-70页 |
4.3 HABs衰亡过程对上覆水磷行为的影响 | 第70-71页 |
4.4 HABs衰亡过程对沉积物中磷形态变化的影响 | 第71-72页 |
4.5 沉积物垂直剖面DO、Fe(Ⅱ)、Mn(Ⅱ)、Zn(Ⅱ)分布对HABs衰亡过程磷行为的影响 | 第72-74页 |
4.6 HABs衰亡过程体系内磷迁移转化机理 | 第74-7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HABs衰亡过程中沉积物微生物生态响应 | 第76-90页 |
5.1 微生物对沉积物-水相之间磷素迁移转化的影响 | 第76-77页 |
5.2 沉积物微生物分析 | 第77-85页 |
5.2.1 门水平上解磷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77-81页 |
5.2.2 属水平上解磷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81-85页 |
5.3 微生物对HABs衰亡过程磷行为的作用 | 第85-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建议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12页 |
附录 | 第112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2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