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含油废水的现状 | 第8-11页 |
1.1.1 含油废水的来源 | 第8页 |
1.1.2 含油废水的性质 | 第8-9页 |
1.1.3 含油废水的危害 | 第9页 |
1.1.4 含油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9-11页 |
1.2 絮凝剂在处理废水中的应用 | 第11-15页 |
1.2.1 絮凝剂的分类 | 第11-15页 |
1.2.2 絮凝剂的凝聚机理 | 第15页 |
1.3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CPAM的聚合方法 | 第16-17页 |
1.3.2 HACPAM的聚合方法 | 第17-18页 |
1.3.3 紫外光引发聚合CPAM | 第18页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疏水缔合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制备 | 第20-40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0-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6页 |
2.3.1 聚合物P(AM-DMC-LA)的制备方法 | 第21-23页 |
2.3.2 固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3页 |
2.3.3 特性粘度和相对分子量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 第23-25页 |
2.3.4 转化率的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4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33页 |
2.4.1 总单体质量分数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2 反应体系pH值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3 阳离子单体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4 疏水单体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5 光引发剂含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6 光照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7 尿素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32-33页 |
2.5 响应曲面法优化合成P(AM-DMC-LA) | 第33-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疏水缔合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表征分析 | 第40-46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 第40-4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3.3 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3.3.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43页 |
3.3.2 1H-NMR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3.3.3 差热/热重(DSC-TGA)分析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模板聚合疏水缔合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溶液性质 | 第46-56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 第46-48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4.3.1 特性粘度对P(AM-DMC-LA)表观粘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2 疏水单体含量对P(AM-DMC-LA)表观粘度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3 疏水单体序列结构对P(AM-DMC-LA)表观粘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4 阳离子单体含量对P(AM-DMC-LA)表观粘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5 阳离子单体序列结构对P(AM-DMC-LA)表观粘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6 P(AM-DMC-LA)表观粘度对盐度的敏感性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P(AM-DMC-LA)对含油废水处理的应用研究 | 第56-74页 |
5.1 引言 | 第56-57页 |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7-58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57页 |
5.2.2 实验所需的絮凝剂 | 第57-58页 |
5.2.3 实验仪器 | 第58页 |
5.2.4 模拟含油废水 | 第58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5.3.1 含油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58页 |
5.3.2 除油率的计算方法 | 第58-59页 |
5.3.3 除浊率的计算方法 | 第59页 |
5.3.4 Zeta电位的测定方法 | 第59-60页 |
5.4 P(AM-DMC-LA)对含油废水的处理结果和讨论 | 第60-72页 |
5.4.1 P(AM-DMC-LA)投加量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5.4.2 P(AM-DMC-LA)特性粘度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5.4.3 溶液pH值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 第62-63页 |
5.4.4 P(AM-DMC-LA)阳离子单体配比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 第63-65页 |
5.4.5 P(AM-DMC-LA)阳离子单体序列结构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 第65-67页 |
5.4.6 P(AM-DMC-LA)疏水单体配比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 第67-69页 |
5.4.7 P(AM-DMC-LA)疏水单体序列结构对除油效果的影响 | 第69-70页 |
5.4.8 与市售絮凝剂除油效果的比较 | 第70-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页 |
6.2 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附录 | 第86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第86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6页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