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总论论文--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科学的哲学原理论文

“大数据”背景下的科学划界标准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引言第14-18页
第一章 科学划界标准的历史探究第18-26页
    1.1 科学划界标准的历史沿革第18-21页
        1.1.1 绝对科学划界标准第18-19页
        1.1.2 相对科学划界标准第19-20页
        1.1.3 消解科学划界标准第20-21页
        1.1.4 多元科学划界标准第21页
    1.2 科学划界标准的发展趋向第21-23页
        1.2.1 从一元走向多元第22页
        1.2.2 从清晰走向模糊第22-23页
        1.2.3 从本质主义走向建构论第23页
    1.3 科学划界标准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第23-26页
        1.3.1 科学划界标准所面临的困境第23-24页
        1.3.2 科学划界标准所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第24-26页
第二章 “大数据”背景下的科学划界标准第26-38页
    2.1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及其所引发的变革第26-28页
        2.1.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第26-27页
        2.1.2 “大数据”所引发的思维变革和技术变革第27-28页
    2.2 “大数据”视阈下,科学划界标准的适用范围分析第28-33页
        2.2.1 适用范围的起源问题第28-31页
        2.2.2 科学划界对象的三种类别第31-32页
        2.2.3 科学划界标准的三个适用范围第32-33页
    2.3 “大数据”背景下,三个适用范围内的科学划界标准第33-38页
        2.3.1 实践真理范围内的科学划界标准第33-35页
        2.3.2 观察真理范围内的科学划界标准第35-36页
        2.3.3 形式真理范围内的科学划界标准第36-38页
第三章 “大数据”背景下科学划界标准的相关分析第38-43页
    3.1 科学划界标准的内部状态探究第38-40页
        3.1.1 相对明确性第38-39页
        3.1.2 动态模糊性第39页
        3.1.3 最终的一体性第39-40页
    3.2 科学划界标准的科学性分析第40-43页
        3.2.1 数据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可翻译关系第40-41页
        3.2.2 “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发展水平第41页
        3.2.3 科学划界标准的可操作性第41-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花思茅藤的化学成分分离及其免疫抑制活性研究
下一篇:小肠缺血再灌注后三七皂苷R1对其保护及其与NGF、proNGF信号系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