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8-33页 |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 第18-19页 |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 第18页 |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8-19页 |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第19页 |
0.3 研究区以往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 | 第19-24页 |
0.3.1 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 第19-22页 |
0.3.2 以往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4页 |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4-30页 |
0.4.1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4-30页 |
0.5 主要工作量 | 第30-31页 |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31-33页 |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3-54页 |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第33-37页 |
1.1.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33页 |
1.1.2 构造分区及特征 | 第33-37页 |
1.2 区域地层 | 第37-43页 |
1.2.1 前寒武纪地层 | 第37-40页 |
1.2.2 早古生代地层 | 第40-41页 |
1.2.3 晚古生代地层 | 第41页 |
1.2.4 中生代地层 | 第41-43页 |
1.2.5 新生代地层 | 第43页 |
1.3 区域构造 | 第43-46页 |
1.3.1 昆北断裂 | 第43页 |
1.3.2 昆中断裂 | 第43-44页 |
1.3.3 昆南断裂 | 第44页 |
1.3.4 阿尼玛卿南缘断裂 | 第44-45页 |
1.3.5 甘德-玛多断裂 | 第45页 |
1.3.6 青新交界隐伏构造带 | 第45页 |
1.3.7 哇洪山-温泉断裂 | 第45-46页 |
1.4 区域岩浆岩 | 第46-54页 |
1.4.1 火山岩 | 第46-49页 |
1.4.2 侵入岩 | 第49-54页 |
第2章 地球动力学演化 | 第54-90页 |
2.1 前加里东期构造演化 | 第54-57页 |
2.1.1 太古宙古陆核形成 | 第54-55页 |
2.1.2 元古代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 | 第55-57页 |
2.2 加里东期构造演化-大洋玄武岩高原与昆中花岗岩隆起带的拼合 | 第57-89页 |
2.3 海西-印支印支期构造演化 | 第89页 |
2.4 中新生代东昆仑东西构造分化 | 第89-90页 |
第3章 典型金矿床研究 | 第90-167页 |
3.1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第93-133页 |
3.1.1 红旗沟-深水潭金矿床 | 第93-111页 |
3.1.2 百吨沟金矿床 | 第111-122页 |
3.1.3 鑫拓-哈西哇金矿床地质特征 | 第122-133页 |
3.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第133-153页 |
3.2.1 红旗沟-深水潭矿区测试结果 | 第133-139页 |
3.2.2 百吨沟金矿床测试结果 | 第139-145页 |
3.2.3 鑫拓哈西哇金矿区测试结果 | 第145-150页 |
3.2.4 压力深度 | 第150-151页 |
3.2.5 流体演化 | 第151-152页 |
3.2.6 流体不混溶及原因 | 第152-153页 |
3.2.7 金沉淀机制 | 第153页 |
3.3 矿床成因 | 第153-167页 |
3.3.1 成矿流体来源 | 第153-155页 |
3.3.2 成矿物质来源 | 第155-162页 |
3.3.3 造山型金矿概念及特点 | 第162-163页 |
3.3.4 典型金矿成因信息 | 第163-164页 |
3.3.5 五龙沟矿集区金矿床成因类型探讨 | 第164-167页 |
第4章 矿集区基性脉岩群与矿体围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 | 第167-216页 |
4.1 水闸东沟富闪基性脉岩 | 第170-179页 |
4.1.1 岩体与矿化关系及样品描述 | 第170页 |
4.1.2 锆石U-Pb年龄 | 第170-171页 |
4.1.3 地球化学特征 | 第171-172页 |
4.1.4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 第172页 |
4.1.5 蚀变和地壳混染影响 | 第172-173页 |
4.1.6 源区特征 | 第173-179页 |
4.2 黑石沟辉绿岩脉岩 | 第179-186页 |
4.2.1 岩体与矿化关系及样品描述 | 第179-180页 |
4.2.2 锆石U-Pb年龄 | 第180页 |
4.2.3 地球化学特征 | 第180-182页 |
4.2.4 蚀变和地壳混染影响 | 第182页 |
4.2.5 源区讨论 | 第182-186页 |
4.3 小干沟辉绿岩脉 | 第186-191页 |
4.3.1 岩体与矿化关系及样品描述 | 第186页 |
4.3.2 锆石U-Pb年龄 | 第186-188页 |
4.3.3 地球化学特征 | 第188-189页 |
4.3.4 蚀变和地壳混染影响 | 第189页 |
4.3.5 源区特征 | 第189-191页 |
4.4 黄龙沟闪长玢岩 | 第191-199页 |
4.4.1 岩体与矿化关系及样品描述 | 第191-192页 |
4.4.2 锆石U-Pb年龄 | 第192页 |
4.4.3 地球化学特征 | 第192-196页 |
4.4.4 黄龙沟闪长玢岩Hf同位素特征 | 第196页 |
4.4.5 成因岩石学 | 第196-199页 |
4.5 百吨沟石英闪长岩 | 第199-207页 |
4.5.1 岩体与矿化关系及样品描述 | 第199-200页 |
4.5.2 锆石U-Pb年龄 | 第200-202页 |
4.5.3 地球化学特征 | 第202-204页 |
4.5.4 百吨沟石英闪长岩Sr-Nd-Hf同位素特征 | 第204页 |
4.5.5 岩石源区及成因 | 第204-207页 |
4.6 成岩成矿时代研究 | 第207-213页 |
4.6.1 区域岩浆活动阶段 | 第207-212页 |
4.6.2 赋矿剪切带活动时代 | 第212页 |
4.6.3 成矿时代 | 第212-213页 |
4.7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伸展背景下的深部壳幔相互作用 | 第213-215页 |
4.8 基性脉岩群与金矿化内在成因联系 | 第215-216页 |
第5章 五龙沟金矿集区深部成矿作用 | 第216-221页 |
5.1 上地幔金源区概念 | 第216页 |
5.2 金的上地幔源区的形成过程 | 第216-217页 |
5.3 东昆仑地区金的上地幔源区 | 第217页 |
5.4 岩石圈地幔印支晚期再活化作用 | 第217-218页 |
5.5 东昆仑地区幔源流体活动与幔源金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 | 第218页 |
5.6 五龙沟矿集区深部地质作用对矿化作用的控制 | 第218-219页 |
5.7 五龙沟地区造山型金矿成矿模式 | 第219-221页 |
第6章 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模式 | 第221-230页 |
6.1 断裂构造控矿规律 | 第221-227页 |
6.2 矿体侧伏规律 | 第227页 |
6.3 元素分带性 | 第227-228页 |
6.4 东昆仑地区金矿化找矿标志 | 第228页 |
6.5 找矿模式 | 第228-23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230-232页 |
图版 | 第232-239页 |
参考文献 | 第239-26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60-261页 |
致谢 | 第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