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3 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消费信贷的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 第20-24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1.1 信用脆弱理论 | 第20页 |
2.1.2 预期收入理论 | 第20页 |
2.1.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0-21页 |
2.1.4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1页 |
2.1.5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 第21-22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2.2.1 消费信贷 | 第22页 |
2.2.2 汽车信贷业务 | 第22页 |
2.2.3 风险控制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平安银行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控现状 | 第24-30页 |
3.1 平安银行汽车金融事业部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3.2 石家庄平安银行汽车金融事业部的发展特点 | 第25-26页 |
3.3 平安银行汽车金融事业部市场占有率 | 第26-27页 |
3.4 平安银行汽车金融事业部贷款方向及具体项目 | 第27-28页 |
3.5 平安银行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控对策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平安银行汽车消费贷款存在的风险 | 第30-36页 |
4.1 贷款前存在的风险 | 第30-32页 |
4.1.1 贷前调查机械化严重 | 第30-31页 |
4.1.2 风控意识不高 | 第31页 |
4.1.3 对经销商的监督不力 | 第31-32页 |
4.1.4 担保制度不完善 | 第32页 |
4.2 贷款中存在的风险 | 第32-33页 |
4.2.1 评估风险 | 第32页 |
4.2.2 审查内容的风险 | 第32-33页 |
4.2.3 信贷人员的操作风险 | 第33页 |
4.3 贷款后存在的风险 | 第33-36页 |
4.3.1 贷后监督管理流于形式 | 第33-34页 |
4.3.2 风险管理信用体系不完善 | 第34页 |
4.3.3 风险管理预警机制不合理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平安银行汽车消费信贷风险识别 | 第36-44页 |
5.1 平安银行汽车消费信贷评估体系构建 | 第36-38页 |
5.1.1 指标选取 | 第36-37页 |
5.1.2 指标定义 | 第37-38页 |
5.2 模型构建 | 第38-41页 |
5.3 平安银行汽车消费信贷风险评估 | 第41-44页 |
第六章 汽车消费贷款的风险对策 | 第44-50页 |
6.1 汽车消费贷款前的风险防范措施 | 第44-46页 |
6.1.1 细化汽车消费信贷产品 | 第44页 |
6.1.2 加强对合作汽车经销商的监督 | 第44-45页 |
6.1.3 增强风险监控意识 | 第45页 |
6.1.4 完善贷款担保制度 | 第45-46页 |
6.2 汽车消费贷款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 第46-47页 |
6.2.1 构建全面的风险评定模型 | 第46页 |
6.2.2 加强信贷评审部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 | 第46-47页 |
6.2.3 构建相互制约的工作规范 | 第47页 |
6.3 汽车消费贷款后的风险防范措施 | 第47-50页 |
6.3.1 建立有效的跟踪及催收系统 | 第47页 |
6.3.2 完善信用体系 | 第47-48页 |
6.3.3 建立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 第48-5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7.1 结论 | 第50-51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A | 第56-58页 |
附录B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