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一、引言 | 第8-14页 |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 2.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 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 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四)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二、商事登记制度概述 | 第14-21页 |
| (一)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及其主要历程 | 第14-18页 |
| (二) 商事登记制度的理论基础与法律依据 | 第18-19页 |
| (三) 商事主体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能 | 第19-21页 |
| 1. 对市场参与者的培育职能 | 第19页 |
| 2. 商事主体行为的监管职能 | 第19页 |
| 3. 宏观经济调节功能 | 第19-21页 |
| 三、海口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市场主体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1-27页 |
| (一) 海口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现状 | 第21-24页 |
| 1. 海口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背景 | 第21-22页 |
| 2. 海口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成就 | 第22-23页 |
| 3. 海口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最新进展 | 第23-24页 |
| 4. 产生的困惑 | 第24页 |
| (二) 现存问题 | 第24-27页 |
| 1. 综合监管模式尚不完善 | 第24-25页 |
| 2. 各监管主体相互配合不力 | 第25页 |
| 3. 监管的运行方式不科学 | 第25-26页 |
| 4. 领导体制未形成集中领导下的多元化监管格局 | 第26-27页 |
| 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市场主体监管问题的原因 | 第27-30页 |
| (一)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带来的不适应现象 | 第27页 |
| (二) 市场监管缺乏基础保障 | 第27-28页 |
| (三) 监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 第28-29页 |
| (四) 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 第29-30页 |
| 五、国内外商事登记后市场主体监管经验借鉴 | 第30-35页 |
| (一) 国内商事登后市场主体监管的经验 | 第30-33页 |
| 1. 北京市朝阳区 | 第30页 |
| 2. 上海市浦东新区 | 第30页 |
| 3. 天津市滨海新区 | 第30页 |
| 4.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 第30-32页 |
| 5. 深圳市 | 第32页 |
| 6. 珠海市横琴新区 | 第32-33页 |
| 7. 佛山市顺德区 | 第33页 |
| 8. 东莞市大朗镇 | 第33页 |
| (二) 国外商事登记后市场主体监管的经验 | 第33-35页 |
| 1. 美国的商事登记制度 | 第33-34页 |
| 2. 日本的商事登记制度 | 第34页 |
| 3. 德国的商事登记制度 | 第34-35页 |
| 六、海口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市场主体监管完善建议 | 第35-41页 |
| (一) 完善市场主体监管体系建设 | 第35-37页 |
| 1. 完善基础平台建设 | 第35-36页 |
| 2. 强化监管制度落实 | 第36页 |
| 3. 完善双随机抽查监管制度 | 第36页 |
| 4. 完善信用分类监管制度 | 第36-37页 |
| (二) 进一步优化监管执法体制 | 第37-38页 |
| 1. 加强队伍保障 | 第37页 |
| 2. 整合机构设置 | 第37-38页 |
| (三) 运用新技术提升市场监管水平 | 第38-39页 |
| 1. 构建市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 第38页 |
| 2. 探索企业信用信息应用新方式 | 第38页 |
| 3. 建立全方位移动监管平台 | 第38-39页 |
| (四) 充分发挥信用的作用 | 第39-41页 |
| 1. 培育壮大信用市场 | 第39页 |
| 2. 信用监管社会信用体系 | 第39-41页 |
| 七、结论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附录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