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 | 第11-13页 |
·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种类 | 第11页 |
·位于质粒上的Ⅱ类毒素-抗毒素系统 | 第11-13页 |
·位于染色体上的Ⅱ类"毒素-抗毒素系统" | 第13页 |
·细菌染色体上TAS生理功能 | 第13-16页 |
·细菌染色体上Ⅱ类TA系统的作用机制 | 第16-17页 |
·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的分布及起源 | 第17-18页 |
·细菌依赖ATP的蛋白酶系统 | 第18-24页 |
·Lon蛋白酶 | 第19-20页 |
·C1pP蛋白酶 | 第20页 |
·依赖ATP蛋白的作用靶标 | 第20-21页 |
·蓝藻中的C1pP蛋白酶系统 | 第21-24页 |
·集胞藻PCC6803及其染色体上的II类TA系统和依赖ATP的蛋白酶 | 第24-26页 |
·集胞藻PCC6803全基因组测序以及其遗传操作系统 | 第25-26页 |
·集胞藻PCC6803基因组中的"毒素-抗毒素系统"和依赖ATP的蛋白酶 | 第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总体设计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毒素-抗毒素系统基因ssr1114/slr0664,ssl2920/ssl292l对集胞藻PCC6803细胞的毒性和抗毒性作用 | 第28-39页 |
·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菌株、培养条件 | 第28-30页 |
·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 | 第30页 |
·集胞藻PCC6803染色体的提取 | 第30-31页 |
·集胞藻PCC6803的转化及转化子的筛选 | 第31页 |
·诱导表达突变株诱导方法及表型分析 | 第31-32页 |
·结果 | 第32-37页 |
·诱导毒素基因ssl2921表达整合性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2-33页 |
·铜离子诱导表达调控突变株的构建 | 第33-34页 |
·铜离子诱导表达调控突变株细胞的生长特性分析 | 第34-37页 |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集胞藻PCC6803染色体上的两对毒素抗毒素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39-5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9-42页 |
·菌株、质粒和培养条件 | 第39-40页 |
·分子生物学操作 | 第40页 |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检测 | 第40-41页 |
·重组蛋白的纯化与检测 | 第41页 |
·重组蛋白的肽谱分析 | 第41-42页 |
·结果 | 第42-49页 |
·诱导表达抗毒素蛋白Ssr1114,Ss12920重组质粒 | 第42-44页 |
·重组蛋白H6-Ssr1114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第44-45页 |
·Ssr1114/slr0664共表达和Ss12920/ssl2921共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5-46页 |
·Ssr1114/slr0664和Ss12920/ss12921共表达及共纯化 | 第46-48页 |
·肽谱分析 | 第48-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第四章 集胞藻PCC6803中降解抗毒素蛋白Ssr1114和Ss12920的蛋白酶 | 第51-6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2-54页 |
·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 | 第52-53页 |
·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 | 第53页 |
·诱导调控表达菌株的诱导 | 第53-54页 |
·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54页 |
·蛋白Dot blot及Western blot分析 | 第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4页 |
·含蛋白酶基因和TA系统基因的双诱导调控质粒 | 第54-56页 |
·双诱导调控重组菌株的细胞生长分析 | 第56-57页 |
·Ssr1114、Ss12920、S1r0664、Ss12921、Lons和C1pP2s的表达和纯化 | 第57-59页 |
·Ssr1114、Ss12920、S1r0664、Ss12921、Lons和C1pP2s多克隆抗体的检测 | 第59-60页 |
·蛋白酶降解抗毒素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60-64页 |
·讨论 | 第64-66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主要结论 | 第66页 |
·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附录Ⅰ 缩略语表 | 第77-78页 |
附录Ⅱ 主要实验仪器 | 第78-79页 |
附录Ⅲ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79-82页 |
附录Ⅳ 主要试剂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