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挖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的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研究 | 第9-13页 |
1.2.2 下穿引起既有线路沉降的标准研究 | 第13-14页 |
1.2.3 既有铁路沉降控制技术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隧道下穿既有线路轨面沉降的数值模拟 | 第17-34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7-19页 |
2.1.1 水文条件 | 第17页 |
2.1.2 地质条件 | 第17-19页 |
2.2 下穿段衬砌支护设计 | 第19-20页 |
2.3 ANSYS分析原理 | 第20-22页 |
2.4 支护计算参数 | 第22-23页 |
2.5 计算条件的假定 | 第23页 |
2.6 列车荷载的等效 | 第23-25页 |
2.7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5-27页 |
2.8 沉降结果分析 | 第27-32页 |
2.8.1 线路纵断面沉降曲线分析 | 第27-29页 |
2.8.2 线路横断面沉降曲线分析 | 第29-32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隧道下穿既有线路沉降限值研究 | 第34-43页 |
3.1 高速铁路沉降的机理 | 第34页 |
3.2 暗挖隧道施工对既有铁路线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1 对铁路路基及轨道的影响 | 第35页 |
3.2.2 轨道沉降对列车安全运行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下穿既有铁路变形控制指标 | 第36-40页 |
3.3.1 轨道允许变形倾斜率 | 第36-38页 |
3.3.2 轨道允许最大沉降值 | 第38-40页 |
3.4 最大差异沉降控制标准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既有铁路变形控制措施 | 第43-59页 |
4.1 隧道施工沉降控制措施 | 第43-47页 |
4.2 变形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4.2.1 地表沉降结果 | 第47-50页 |
4.2.2 支护结构位移 | 第50-51页 |
4.3 隧道辅助稳定措施 | 第51-55页 |
4.3.1 超前锚杆支护 | 第52-53页 |
4.3.2 管棚支护 | 第53页 |
4.3.3 超前小导管注浆 | 第53-54页 |
4.3.4 开挖面深孔注浆 | 第54-55页 |
4.4 隧道开挖后的加固措施 | 第55页 |
4.4.1 千金顶及型钢支撑 | 第55页 |
4.4.2 初支背后回填注浆 | 第55页 |
4.5 线路沉降控制措施 | 第55-57页 |
4.5.1 注浆加固 | 第55-56页 |
4.5.2 CFG桩板联合加固 | 第56页 |
4.5.3 其他控制措施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60页 |
5.2 建议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