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绪论 | 第6-9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6-7页 |
| (二)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7-9页 |
| 一、文献综述及相关文献梳理 | 第9-14页 |
| (一) 概念的界定 | 第9页 |
| (二) 对于基督教伦理的研究 | 第9-10页 |
| (三) 对于基督教的社会救济作用的研究 | 第10-11页 |
| (四) 对于基督教扩展社会资本的研究 | 第11-14页 |
| 二、个案研究:社会资本与社会救济的关联分析 | 第14-21页 |
| (一) 救赎伦理:"地上之城"的发展壮大 | 第14-16页 |
| (二) 耶稣的教义:社会资本在日常社会救济中的作用 | 第16-18页 |
| (三) 获致社会资本:由陌生人到熟人 | 第18-19页 |
| (四) "先赋"的基督徒:求职的社会资本获得 | 第19页 |
| (五) "自致"的基督徒:全家信主的社会资本获得 | 第19-21页 |
| 三、获致社会资本:社会救济的思想基础 | 第21-27页 |
| (一) 基督教伦理的形成 | 第21-23页 |
| (二) 社会救济思想的形成 | 第23-27页 |
| 四、获致社会资本:社会救济的组织实践 | 第27-32页 |
| (一) "FBO"的学理解读 | 第27页 |
| (二) "强动力"与"弱动力" | 第27-28页 |
| (三) "FBO"是民间组织的发展趋向 | 第28-30页 |
| (四) 中国"FBO"的"类单位制"化 | 第30-32页 |
| 五、社会救济何以可能:基督教会,社会资本流动的场域 | 第32-40页 |
| (一) "相似性"和"互补性" | 第32-33页 |
| (二) 社会资本的纵向流动何以可能 | 第33-35页 |
| (三) 基督教会:社会资本纵向流动的场域 | 第35-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