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烯烃聚合催化剂 | 第10-20页 |
1.2.1 Ziegler-Natta催化剂 | 第10-11页 |
1.2.2 茂金属催化剂 | 第11页 |
1.2.3 非茂金属催化剂 | 第11-12页 |
1.2.3.1 前过渡金属催化剂 | 第11-12页 |
1.2.3.2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 第12页 |
1.2.4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 | 第12-18页 |
1.2.4.1 α-二亚胺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 | 第13-17页 |
1.2.4.2 吡啶二亚胺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 | 第17-18页 |
1.2.5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降冰片烯聚合 | 第18-20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0-24页 |
1.3.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4-34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26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2.1 聚合反应 | 第26-27页 |
2.2.1.1 乙烯聚合 | 第26页 |
2.2.1.2 降冰片烯均聚合 | 第26-27页 |
2.2.2 分析测试 | 第27-28页 |
2.2.2.1 催化活性的测定 | 第27页 |
2.2.2.2 聚合产物熔点及结晶度测定 | 第27页 |
2.2.2.3 热失重(TGA)分析 | 第27页 |
2.2.2.4 核磁共振谱(~1H-NMR)分析 | 第27页 |
2.2.2.5 核磁共振谱(~(13)C-NMR)分析 | 第27页 |
2.2.2.6 聚乙烯支化度的计算 | 第27-28页 |
2.2.2.7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8页 |
2.2.2.8 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 | 第28页 |
2.3 α-二亚胺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28-33页 |
2.3.1 苊醌双[2,6-二(二苯甲基)-4-甲基]苯亚胺 Ni(Ⅱ)配合物(A-CH_3)的合成 | 第28-29页 |
2.3.2 苊醌双[2,6-二(二苯甲基)-4-氟]苯亚胺Ni(Ⅱ)配合物(A-F)的合成 | 第29页 |
2.3.3 苊醌双[2,6-二(二苯甲基)-4-甲氧基]苯亚胺 Ni(Ⅱ)配合物(A-OCH_3)的合成 | 第29-30页 |
2.3.4 5-[4-(2-羟基乙基)苯氧基]苊醌双[2,6-二(二苯甲基)-4-甲基]苯亚胺Ni(Ⅱ)配合物(B-CH_3)的合成 | 第30页 |
2.3.5 5-[4-(2-羟基乙基)苯氧基]苊醌双[2,6-二(二苯甲基)-4-氟]苯亚胺 =Ni(Ⅱ)配合物(B-F)的合成 | 第30-31页 |
2.3.6 5-[4-(2-羟基乙基)苯氧基]苊醌双[2,6-二(二苯甲基)-4-甲氧基]苯亚胺Ni(Ⅱ)配合物(B-OCH_3)的合成 | 第31页 |
2.3.7 5-[4-(2-羟基乙基)苯氧基]苊醌(2,4,6-三甲基)苯亚胺[2,6-二[二(4-氟代苯基)甲基]-4-甲基]苯亚胺 Ni(Ⅱ)配合物的合成(C1) | 第31-32页 |
2.3.8 5-[4-(2-羟基乙基)苯氧基]苯亚胺[2,6-二[二(4-氟代苯基)甲基]-4-甲基]苊醌 (2,4,6-三甲基)苯亚胺 Ni(Ⅱ)配合物的合成(C2) | 第32-33页 |
2.3.9 5-[4-(2-羟基乙基)苯氧基]苊醌双[2,6-二[二(4-氟代苯基)甲基]-4-甲基]苯亚胺 Ni(Ⅱ)配合物(C3)的合成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α-二亚胺镍A系列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研究 | 第34-44页 |
3.1 聚合条件对乙烯均聚的影响 | 第34-39页 |
3.1.1 催化剂结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4-36页 |
3.1.2 助催化剂与主催化剂比例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1.3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4 聚合压力及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 聚乙烯的表征 | 第39-42页 |
3.2.1 聚乙烯的热力学分析 | 第39-40页 |
3.2.2 聚乙烯的结构分析 | 第40-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α-二亚胺B系列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研究 | 第44-59页 |
4.1 催化剂结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4.2 聚合条件对催化剂B-CH_3、B-OCH_3、B-F催化乙烯均聚的影响 | 第47-51页 |
4.2.1 催化剂和助催化剂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7-49页 |
4.2.2 聚合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3 聚合压力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聚合条件对催化剂C1、C2、C3催化乙烯均聚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1 催化剂结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2 聚合压力及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 聚乙烯的表征 | 第53-57页 |
4.4.1 聚乙烯的热力学分析 | 第53-56页 |
4.4.2 聚乙烯的结构分析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α-二亚胺镍催化剂催化降冰片烯聚合研究 | 第59-67页 |
5.1 不同聚合条件对降冰片烯均聚的影响 | 第59-63页 |
5.1.1 催化剂结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5.1.2 助催化剂与主催化剂比例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5.1.3 聚合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5.1.4 聚合时间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2页 |
5.1.5 降冰片烯用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5.1.6 溶剂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3页 |
5.2 聚降冰片烯的结构及热稳定性表征 | 第63-65页 |
5.2.1 聚降冰片烯的红外分析 | 第63-64页 |
5.2.2 聚降冰片烯的核磁分析 | 第64-65页 |
5.2.3 聚降冰片烯的热重分析 | 第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