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中国工艺美术论文--陶瓷、漆器论文

当代“和文化”理念下的绞胎陶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2-15页
    1.3 研究意义第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 论文结构第16-18页
第二章 “和文化”及绞胎艺术概述第18-28页
    2.1 “和文化”的内涵及美学阐释第18-21页
        2.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第18-19页
        2.1.2 “和文化”的美学解读第19-20页
        2.1.3 当代“和文化”的延伸与拓展第20-21页
    2.2 绞胎陶瓷艺术的历史演变第21-26页
        2.2.1 唐—绞胎陶瓷艺术的形成期第21-22页
        2.2.2 宋—绞胎艺术的繁荣期第22-23页
        2.2.3 金、元—绞胎陶瓷艺术的延续期第23-24页
        2.2.4 明、清—绞胎陶瓷艺术的低谷期第24页
        2.2.5 当代—绞胎陶瓷艺术的新生期第24-26页
    2.3 绞胎陶瓷艺术与“和文化”第26-28页
        2.3.1 多元文化融合促进绞胎的形成与发展第26-27页
        2.3.2 绞胎器的艺术形态是“和文化”传播的典型代表第27-28页
第三章 中国传统绞胎陶瓷的艺术价值第28-38页
    3.1 中国传统绞胎陶瓷的审美内蕴第28-32页
        3.1.1 传统绞胎器的工艺之巧第28-30页
        3.1.2 传统绞胎器的造型之奇第30-31页
        3.1.3 传统绞胎器的装饰之妙第31-32页
    3.2 中国传统绞胎的文化精神第32-38页
        3.2.1 时代审美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第32-33页
        3.2.2 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与融合第33-34页
        3.2.3 儒、释、道文化的糅合并进第34-35页
        3.2.4 其他艺术类别的影响作用第35-38页
第四章 “和文化”理念下当代绞胎陶瓷艺术第38-57页
    4.1 绞胎陶瓷艺术的传承第38-40页
        4.1.1 绞胎陶瓷艺术在当代继承的先决条件第38-39页
        4.1.2 绞胎陶瓷艺术在当代继承的有利条件第39-40页
    4.2 “和文化”影响下当代绞胎陶瓷艺术的创新第40-49页
        4.2.1 材质的创新第40-42页
        4.2.2 成型工艺的创新第42-44页
        4.2.3 装饰工艺的创新第44-47页
        4.2.4 产品种类的拓展第47-49页
    4.3 当代绞胎陶瓷作品中的“和文化”体现第49-57页
        4.3.1 国内绞胎陶瓷作品的“和文化”体现第50-54页
        4.3.2 国外绞胎陶瓷作品的“和文化”体现第54-57页
第五章 当代绞胎陶艺对“和文化”的传播影响第57-65页
    5.1 当代绞胎陶艺的审美内涵第57-58页
        5.1.1 “天人合一、道器并重”的和谐统一第57-58页
        5.1.2 “心物交融、知行合一”的审美意境第58页
    5.2 当代绞胎陶艺对“和文化”的促进作用第58-65页
        5.2.1 绞胎陶艺对当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第59-60页
        5.2.2 绞胎陶艺体现多元文化融合第60-61页
        5.2.3 绞胎陶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借鉴第61-63页
        5.2.4 绞胎陶艺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制造文化第63-65页
结语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图版目录第71-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世纪初上海老字号化妆品包装设计风格研究
下一篇:古典主义绘画情趣的融合--试析靳尚谊、杨飞云的油画肖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