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花后渍水对小麦根冠衰老的影响及其调控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文献综述第14-18页
    1.1 渍水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第14-15页
        1.1.1 渍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第14页
        1.1.2 渍水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第14-15页
    1.2 渍水对小麦根系的影响第15-16页
    1.3 渍水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第16页
    1.4 外源激素和肥料运筹对渍水逆境的调控研究第16-18页
2 引言第18-19页
    2.1 选题意义及依据第18页
    2.2 研究内容和目的第18-19页
3 材料与方法第19-21页
    3.1 试验地概况第19页
    3.2 供试品种第19页
    3.3 试验设计第19-20页
    3.4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0-21页
        3.4.1 旗叶光合速率和SPAD值第20页
        3.4.2 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第20页
        3.4.3 内源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第20页
        3.4.4 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调查第20页
        3.4.5 氮素积累量的测定第20页
        3.4.6 根系活力的测定第20页
        3.4.7 籽粒可溶性蛋白的测定第20页
        3.4.8 根系形态扫描第20页
        3.4.9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第20-21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1-67页
    4.1 花后不同渍水时长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影响第21-36页
        4.1.1 不同渍水时长对小麦旗叶SPAD值的影响第21-22页
        4.1.2 不同渍水时长对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第22-23页
        4.1.3 不同渍水时长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23-24页
        4.1.4 不同渍水时长对小麦成熟期干物质的分配的影响第24-25页
        4.1.5 不同渍水时长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影响第25-26页
        4.1.6 不同渍水时长对小麦成熟期氮素积累量的影响第26-28页
        4.1.7 不同渍水时长对小麦根系形态的影响第28-31页
        4.1.8 不同渍水时长对小麦根系干重的影响第31-32页
        4.1.9 不同渍水时长对小麦根系丙二醛和内源保护酶的影响第32-35页
        4.1.10 不同渍水时长对小麦根系活力的影响第35-36页
    4.2 不同修复处理对渍水后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第36-62页
        4.2.1 不同修复处理对渍水后小麦旗叶SPAD的影响第36-37页
        4.2.2 渍水后不同修复处理对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第37-39页
        4.2.3 渍水后修复处理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39-41页
        4.2.4 渍水后修复处理对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第41-43页
        4.2.5 渍水后修复处理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影响第43-45页
        4.2.6 渍水后修复处理对小麦N素积累量的影响第45-47页
        4.2.7 渍水后修复处理对小麦根系形态的影响第47-55页
        4.2.8 渍水后修复处理对小麦根系干重的影响第55-57页
        4.2.9 渍水后修复处理对小麦根系丙二醛和内源保护酶的影响第57-60页
        4.2.10 渍水后修复处理对小麦根系活力的影响第60-62页
    4.3 花后渍水9d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第62-67页
        4.3.1 花后渍水9d对不同品种小麦旗叶SPAD的影响第62页
        4.3.2 花后渍水9d对不同品种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第62页
        4.3.3 花后渍水9d对不同品种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62-63页
        4.3.4 花后渍水9d对不同品种小麦成熟期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第63页
        4.3.5 花后渍水9d对不同品种小麦N素积累量的影响第63-64页
        4.3.6 花后渍水9d对不同品种小麦根系形态的影响第64-66页
        4.3.7 花后渍水9d对不同品种小麦根系干重的影响第66页
        4.3.8 花后渍水9d对不同品种小麦根系活力的影响第66-67页
5 讨论第67-69页
    5.1 不同渍水时长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第67页
    5.2 不同渍水时长对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第67-68页
    5.3 不同修复措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第68页
    5.4 不同修复措施对根系活力和内源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第68-69页
6 结论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作者简介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降落值分子标记开发
下一篇:水稻中胚轴和胚芽鞘长度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