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水下隧道破坏机理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1.2 隧道破坏过程的分析方法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分布 | 第12-13页 |
2 FLAC~(3D)在岩土工程抗震中的运用 | 第13-22页 |
2.1 基本理论 | 第13-14页 |
2.1.1 偏微分方程 | 第13页 |
2.1.2 空间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 | 第13-14页 |
2.2 时程分析法 | 第14-18页 |
2.2.1 FLAC~(3D)施加荷载方式 | 第14页 |
2.2.2 FLAC~(3D)边界的设定 | 第14-16页 |
2.2.3 FLAC~(3D)提供的力学阻尼 | 第16页 |
2.2.4 FLAC~(3D)对加速度时程的要求 | 第16-18页 |
2.3 本构模型理论 | 第18-20页 |
2.4 流固耦合理论 | 第20页 |
2.5 液化分析理论 | 第20-22页 |
3 损伤本构开发与验证 | 第22-41页 |
3.1 D-P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 | 第22-26页 |
3.1.1 增量弹性法则 | 第22-23页 |
3.1.2 屈服函数和势函数 | 第23-24页 |
3.1.3 材料参数说明 | 第24-26页 |
3.2 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原理 | 第26-27页 |
3.3 FLAC~(3D)环境下的二次开发 | 第27-37页 |
3.3.1 FLAC~(3D)中的本构特点 | 第27-28页 |
3.3.2 二次开发环境 | 第28页 |
3.3.3 混凝土损伤模型开发的程序流程 | 第28-29页 |
3.3.4 程序代码解析 | 第29-37页 |
3.4 模型验证 | 第37-41页 |
4 非液化区工程实例模拟 | 第41-50页 |
4.1 水下隧道地震响应特点 | 第41页 |
4.2 工程概况 | 第41-42页 |
4.3 数值模拟与模拟过程 | 第42-45页 |
4.3.1 有限差分模型 | 第42页 |
4.3.2 材料本构关系及计算参数 | 第42-43页 |
4.3.3 接触面的设置 | 第43页 |
4.3.4 边界条件 | 第43页 |
4.3.5 材料阻尼 | 第43-44页 |
4.3.6 地震波输入 | 第44页 |
4.3.7 场地水位设置 | 第44-45页 |
4.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4.4.1 损伤过程分析 | 第45-48页 |
4.4.2 隧道衬砌受力分析 | 第48页 |
4.4.3 隧道衬砌孔压分析 | 第48页 |
4.4.4 隧道衬砌变形分析 | 第48-49页 |
4.5 小结 | 第49-50页 |
5 液化区工程实例模拟 | 第50-59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0页 |
5.2 数值模拟与模拟过程 | 第50-53页 |
5.2.1 有限差分模型 | 第50-51页 |
5.2.2 材料本构关系及计算参数 | 第51-52页 |
5.2.3 接触面的设置 | 第52页 |
5.2.4 边界条件 | 第52页 |
5.2.5 材料阻尼 | 第52-53页 |
5.2.6 地震波输入 | 第53页 |
5.2.7 场地水位设置 | 第53页 |
5.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5.3.1 液化区域分析 | 第53-54页 |
5.3.2 变形分析 | 第54-55页 |
5.3.3 隧道地震分析 | 第55-58页 |
5.4 小结 | 第58-5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页 |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