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碳酸盐岩研究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1-12页 |
1.2.2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及流体识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完成工作量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3 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4页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19-20页 |
2.3 沉积特征 | 第20-24页 |
第3章 精细构造解释 | 第24-46页 |
3.1 茅口组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 第24页 |
3.2 精细时深标定及构造解释 | 第24-34页 |
3.2.1 反射层位标定 | 第25-29页 |
3.2.2 主要反射层波阻特征 | 第29-30页 |
3.2.3 精细构造解释 | 第30-34页 |
3.3 时深转换及构造成图 | 第34-35页 |
3.4 现今构造特征及断层特征 | 第35-46页 |
第4章 岩溶储层正演模拟 | 第46-66页 |
4.1 基于波动方程理论的正演模拟技术 | 第46-50页 |
4.2 大塔场地区岩溶型储层地质模型建立与正演模拟 | 第50-64页 |
4.2.1 溶蚀孔洞地质模型建立与正演模拟 | 第51-59页 |
4.2.2 微裂缝系统及缝洞体地质模型建立与正演模拟 | 第59-61页 |
4.2.3 研究区实际钻探剖面正演模拟 | 第61-64页 |
4.3 正演模拟结果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茅口组储层特征分析 | 第66-78页 |
5.1 茅口组储层纵向分布分析 | 第66-69页 |
5.2 岩电特征与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 第69-78页 |
第6章 茅口组储层预测研究 | 第78-87页 |
6.1 叠后反演储层预测 | 第78-83页 |
6.1.1 基于分形建模的多次地震迭代叠后反演技术 | 第78-80页 |
6.1.2 叠后反演效果分析 | 第80-83页 |
6.2 储层平面分布规律研究 | 第83-87页 |
第7章 茅口组裂缝预测研究 | 第87-110页 |
7.1 叠后相干检测 | 第87-91页 |
7.1.1 相干检测基本原理 | 第87-88页 |
7.1.2 相干检测效果分析 | 第88-91页 |
7.2 叠后不连续检测技术 | 第91-95页 |
7.2.1 不连续性检测技术基本原理 | 第91页 |
7.2.2 不连续性检测效果分析 | 第91-95页 |
7.3 叠后应力场模拟 | 第95-99页 |
7.3.1 应力场模拟技术原理 | 第95-97页 |
7.3.2 大塔场茅口组应用效果分析 | 第97-99页 |
7.4 叠前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 | 第99-106页 |
7.4.1 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原理 | 第99-102页 |
7.4.2 叠前方位角划分 | 第102-104页 |
7.4.3 叠前裂缝预测效果分析 | 第104-106页 |
7.5 不同裂缝预测技术优选 | 第106-110页 |
第8章 茅口组含气性检测 | 第110-117页 |
8.1 基于低频增量属性的含气性预测 | 第110-114页 |
8.1.1 低频增量技术原理 | 第110-111页 |
8.1.2 大塔场地区低频增量预测结果分析 | 第111-114页 |
8.2 AVO属性分析技术 | 第114-117页 |
8.2.1 AVO技术原理 | 第114-115页 |
8.2.2 大塔场地区流体因子预测结果分析 | 第115-117页 |
第9章 有利区及建议井位优选 | 第117-121页 |
结论 | 第121-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