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1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1-13页 |
第一章 “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之体系性界定 | 第13-21页 |
第一节 刑法以外的“直接责任” | 第13-15页 |
一、民法语境中的直接责任 | 第13页 |
二、审计语境中的直接责任 | 第13-14页 |
三、不同语境直接责任之共性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刑法典中“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类型考量 | 第15-21页 |
一、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责任人员 | 第16-17页 |
二、安全事故类犯罪中的直接责任人员 | 第17-18页 |
三、危险驾驶罪中“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危险驾驶罪中“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分类及主观考察 | 第21-27页 |
第一节 “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分类 | 第21-24页 |
一、刑法法条本身之限定 | 第21-22页 |
二、“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之细分 | 第22-24页 |
第二节 “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之主观方面 | 第24-27页 |
一、危险驾驶罪主观争议的提出 | 第24-25页 |
二、“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之主观 | 第25-26页 |
三、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危险驾驶罪中“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的刑事责任依据 | 第27-38页 |
第一节 危险驾驶罪第二款之辨析 | 第27-29页 |
一、危险驾驶罪第二款的广义设定体现 | 第27-28页 |
二、共犯理论路径之否定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监督过失理论路径 | 第29-34页 |
一、监督过失理论缘起 | 第29-30页 |
二、我国监督过失理论在重大安全事故类犯罪中的体现 | 第30-31页 |
三、危险驾驶罪第二款狭义设定体现 | 第31-33页 |
四、对传统监督过失理论“双过失”的承袭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相关理论辨析 | 第34-38页 |
一、与罪责自负原则的界限 | 第34-35页 |
二、与交通犯罪中的信赖原则之区分 | 第35-36页 |
三、与严格责任的共性理念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危险驾驶罪中“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的司法判例研究 | 第38-46页 |
第一节 司法判例中“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的责任认定类型 | 第38-40页 |
一、校车型 | 第38-39页 |
二、客运型 | 第39-40页 |
三、运输危险化学品型 | 第40页 |
第二节 判例中的问题 | 第40-42页 |
一、判决书说理不足 | 第40-41页 |
二、追究依据不够明确 | 第41-42页 |
第三节 “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刑事责任的具体适用 | 第42-46页 |
一、观点的分类表述 | 第42-44页 |
二、可能争议的回应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