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0-11页
一、网络谣言及其刑法规制现状第11-17页
    (一)泛滥的网络谣言第11-12页
        1.散播范围广,受众数量大第11-12页
        2.传播速度快第12页
        3.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第12页
        4.缺乏有效的审查机制第12页
    (二)网络谣言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第12-13页
        1.网络谣言侵害个人合法权益第13页
        2.网络谣言直接危害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第13页
        3.网络谣言直接对政府和国家的公信力和机构稳定产生严重危害第13页
    (三)我国刑法对网络谣言的规制现状第13-17页
        1.《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对网络谣言的规制第14页
        2.《网络诽谤解释》对网络谣言的规制第14-15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对网络谣言的规制第15-17页
二、网络谣言犯罪的入罪标准第17-28页
    (一)网络谣言犯罪的主体资格第18-20页
        1.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第18页
        2.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第18-19页
        3.单位可以作为犯罪主体第19-20页
    (二)网络谣言犯罪的主观要件第20-23页
        1.言论自由与公民权利保护第20-21页
        2.“故意”的内涵第21-23页
    (三)网络谣言犯罪的客观要件第23-26页
        1.网络谣言犯罪的行为方式第23-25页
        2.危害结果第25-26页
    (四)网络谣言犯罪的违法阻却事由第26-28页
        1.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第26-27页
        2.其他违法阻却事由第27-28页
三、网络谣言刑法规制的不足第28-33页
    (一)网络谣言涉众犯罪法律后果不明第29-31页
    (二)网络谣言涉众犯罪刑罚不合理第31-32页
    (三)未将单位纳入网络谣言犯罪主体范围第32-33页
四、网络谣言刑法规制完善建议第33-39页
    (一)统一网络谣言涉众犯罪的犯罪后果第33-34页
        1.“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物理属性第33-34页
        2.“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具体判断标准第34页
    (二)优化网络谣言涉众犯罪刑罚设置第34-35页
    (三)网络谣言单位犯罪规则设置第35-37页
        1.处罚形式第35-36页
        2.刑罚设置第36-37页
    (四)网络谣言犯罪罪名适用规则第37-39页
结语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事责任年龄下限研究
下一篇:危险驾驶罪中“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