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4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三、论文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信托登记的制度价值 | 第14-22页 |
第一节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 第14-18页 |
一、信托的功能 | 第14-15页 |
二、信托财产独立性的含义 | 第15-16页 |
三、信托财产独立性理论的特殊价值 | 第16-18页 |
第二节 两大法系保障信托财产独立性的途径 | 第18-20页 |
一、英美法系对信托财产独立性的保障 | 第18-19页 |
二、大陆法系对信托财产独立性的保障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域外信托登记的经验 | 第20-22页 |
一、英美法系信托登记经验的局限性 | 第20页 |
二、大陆法系信托“先驱”:日本的信托登记实践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中国式信托登记实践的分析 | 第22-34页 |
第一节 前“中信登”时代的尝试 | 第22-27页 |
一、中国信托业的成长之路 | 第22-23页 |
二、中国式信托登记现实困境 | 第23-26页 |
三、上海市信托登记中心的实践经验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中信登”时代的实践 | 第27-30页 |
一、中国信登的预期职能 | 第28页 |
二、中国信登现行开展的登记业务 | 第28-30页 |
第三节 “中信登”实践的困惑 | 第30-34页 |
一、“其他财产登记”难以开展的瓶颈何在? | 第30-31页 |
二、信托产品登记中关于信托财产信息的局限性何在? | 第31-32页 |
三、信托登记的核心价值诉求究竟为何?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依托中国信托登记有限公司发展信托登记的路径 | 第34-43页 |
第一节 信托登记的客体 | 第34-36页 |
一、以信托财产的登记为核心 | 第34-36页 |
二、区分信托财产登记和物权登记 | 第36页 |
第二节 信托登记的模式 | 第36-38页 |
一、统一式登记与分散式登记 | 第36-37页 |
二、我国宜采统一式登记模式 | 第37-38页 |
三、与既有财产登记体系的融合 | 第38页 |
第三节 信托登记的效力 | 第38-41页 |
一、登记生效主义 | 第39页 |
二、登记对抗主义 | 第39-40页 |
三、我国选取登记效力模式的现实考量 | 第40-41页 |
第四节 信托登记机构的法律地位 | 第41-43页 |
一、登记机构的法律地位是登记效力的法律基础 | 第41页 |
二、信托登记公司的责任限度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