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6页 |
一、雄激素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 第16-32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7-21页 |
1.1.1 临床资料 | 第17-18页 |
1.1.2 治疗方案 | 第18-19页 |
1.1.3 实验方案 | 第19-21页 |
1.1.3.1 实验方法和原理 | 第19-20页 |
1.1.3.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0页 |
1.1.3.3 实验步骤 | 第20-21页 |
1.1.4 结局指标 | 第21页 |
1.1.5 统计学方法 | 第21页 |
1.2 结果 | 第21-24页 |
1.2.1 一般结局 | 第21-22页 |
1.2.2 AA患者基线及雄激素治疗前后平均T-regs% | 第22-23页 |
1.2.3 “ATG+CsA”、“CsA+DAN”和“DAN”三组AA患者基线及治疗后3个月T-regs%比较 | 第23-24页 |
1.2.4 影响T-regs值变化预测因素 | 第24页 |
1.3 讨论 | 第24-31页 |
1.3.1 AA免疫病理生理学 | 第24-29页 |
1.3.1.1 免疫遗传学的影响 | 第25页 |
1.3.1.2 aAAT细胞反应失调 | 第25-29页 |
1.3.2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与AA | 第29-30页 |
1.3.3 本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1.4 小结 | 第31-32页 |
二、雄激素对AA患者端粒及端粒酶系统影响的研究 | 第32-71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6-47页 |
2.1.1 病例资料 | 第36-37页 |
2.1.2 治疗方案 | 第37-38页 |
2.1.3 实验方案 | 第38-46页 |
2.1.3.1 端粒长度实验原理介绍 | 第38-41页 |
2.1.3.2 端粒酶基因突变 | 第41-44页 |
2.1.3.3 端粒酶活性检测 | 第44-46页 |
2.1.4 结局指标 | 第46页 |
2.1.4.1 主要疗效终点 | 第46页 |
2.1.4.2 次要疗效终点 | 第46页 |
2.1.4.3 主要安全终点 | 第46页 |
2.1.5 统计学方法 | 第46-47页 |
2.2 结果 | 第47-55页 |
2.2.1 实验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酶基因(TERT、TERC)突变 | 第47-49页 |
2.2.1.1 端粒酶基因测序结果 | 第47-49页 |
2.2.2 实验组及对照组基线、3、6、9、12个月端粒长度、端粒酶活性 | 第49-54页 |
2.2.2.1 端粒及内参36B4基因实时定量PCR结果 | 第49-50页 |
2.2.2.2 端粒长度相对T/S结果 | 第50-52页 |
2.2.2.3 端粒酶活性 | 第52-54页 |
2.2.3 血液学变化 | 第54页 |
2.2.4 副作用 | 第54-55页 |
2.3 讨论 | 第55-69页 |
2.3.1 端粒及端粒酶调控机制 | 第55-62页 |
2.3.2 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与AA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 第62-66页 |
2.3.2.1 端粒长度与AA | 第62-63页 |
2.3.2.2 端粒酶活性与AA | 第63-64页 |
2.3.2.3 端粒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第64页 |
2.3.2.4 端粒长度与AA治疗选择 | 第64-65页 |
2.3.2.5 端粒长度与AA预后 | 第65-66页 |
2.3.3 本研究意义 | 第66-69页 |
2.4 小结 | 第69-71页 |
全文结论 | 第71-7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9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2-93页 |
附录 | 第93-96页 |
综述 | 第96-102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个人简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