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高中生挫折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交口县中学的调查
| 摘要 | 第7-8页 |
| 一、引言 | 第8-17页 |
| (一)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 1. 挫折 | 第12-13页 |
| 2. 挫折教育 | 第13-14页 |
| 3. 抗挫能力 | 第14页 |
| 4. 贫困地区 | 第14-15页 |
| 5. 贫困地区高中生挫折教育 | 第15页 |
| (四)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 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5页 |
| 2. 挫折情绪的产生源理论 | 第15页 |
| 3. 挫折反应理论 | 第15-16页 |
| 4.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6页 |
| (五)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 (六) 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的不足 | 第17页 |
| 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页 |
| 2. 研究的不足 | 第17页 |
| 二、贫困地区高中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 (一) 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 第17-18页 |
| (二) 家庭脱贫致富的需要 | 第18页 |
| (三) 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 第18页 |
| 三、交口县高中生挫折情况调查 | 第18-23页 |
| (一) 调查设计 | 第18-19页 |
| 1. 调查时间与对象 | 第18-19页 |
| 2. 调查的内容 | 第19页 |
| 3. 问卷的回收 | 第19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二) 交口中学高中生受挫折情况的调查 | 第19-23页 |
| 1. 高中生经受的挫折情境类型 | 第19-21页 |
| 2. 不同年级高中生挫折感差异 | 第21-22页 |
| 3. 高中生的挫折认知 | 第22页 |
| 4. 高中生的挫折反应 | 第22-23页 |
| 四、贫困地区高中生挫折教育现状 | 第23-30页 |
| (一) 贫困地区高中生挫折教育取得的成绩 | 第23-24页 |
| 1. 资助体系初步构建 | 第23页 |
| 2. 实践途径得以拓展 | 第23-24页 |
| 3. 教育环境不断优化 | 第24页 |
| (二) 贫困地区高中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4-30页 |
| 1. 学校工作不太到位 | 第24-27页 |
| 2. 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 第27-28页 |
| 3. 社会环境负面影响 | 第28-29页 |
| 4. 学生自我教育较差 | 第29-30页 |
| 五、贫困地区高中生挫折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 (一) 学校较注重升学率 | 第30页 |
| (二)家长教育素养不高 | 第30-31页 |
| (三) 监管制度不够健全 | 第31页 |
| (四) 学生心理差异较大 | 第31-32页 |
| 六、改善贫困地区高中生挫折教育的建议 | 第32-38页 |
| (一) 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 第32-34页 |
| 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 第32-33页 |
| 2. 丰富挫折教育内容 | 第33页 |
| 3. 创新挫折教育方法 | 第33-34页 |
| (二) 切实发挥家庭的辅助作用 | 第34-35页 |
| 1. 提高家长自身素养 | 第34页 |
| 2.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 第34-35页 |
| (三) 高度重视社会的引导作用 | 第35页 |
| 1. 利用大众传媒,增强挫折教育实效性 | 第35页 |
| 2. 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 第35页 |
| (四) 培育高中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 第35-36页 |
| 1.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辩证看待挫折 | 第36页 |
| 2. 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增强抗挫知识 | 第36页 |
| 3. 积极进行自我调适,强化抗挫技能 | 第36页 |
| (五)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 第36-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Abstract | 第41-42页 |
| 附录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