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相关理论分析 | 第16-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1.1 高职教育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1.2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2.2.1 “三螺旋”理论 | 第16-17页 |
2.2.2 协同创新理论 | 第17-18页 |
2.3 政府介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应然作用 | 第18-21页 |
第三章 陕西省政府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21-36页 |
3.1 现状概述 | 第21-27页 |
3.1.1 陕西省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 第21页 |
3.1.2 陕西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3.1.3 陕西X学院与浙江Y学院校企合作中政府介入效果案例对比分析 | 第22-27页 |
3.2 陕西省政府在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7-36页 |
3.2.1 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27-29页 |
3.2.2 角色定位不清 | 第29-30页 |
3.2.3 统筹协调作用乏力 | 第30-32页 |
3.2.4 未建成权威数据发布平台 | 第32-33页 |
3.2.5 经费投入有限 | 第33-34页 |
3.2.6 缺乏监管与评价机制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国外政府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与启示 | 第36-42页 |
4.1 德国“双元制”模式 | 第36-37页 |
4.1.1 “双元制”模式概述 | 第36页 |
4.1.2 “双元制”模式中的政府职能 | 第36-37页 |
4.2 美国“合作教育” | 第37-39页 |
4.2.1 “合作教育”模式概述 | 第37页 |
4.2.2 “合作教育”模式中的政府职能 | 第37-39页 |
4.3 澳大利亚“TAFE”模式 | 第39-40页 |
4.3.1 “TAFE”模式概述 | 第39页 |
4.3.2 “TAFE”模式中的政府职能 | 第39-40页 |
4.4 国外成功经验的启示 | 第40-42页 |
第五章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省级地方政府职能的提升途径 | 第42-52页 |
5.1 补充地方法规以提供法制保障 | 第42-44页 |
5.1.1 建立维护学生权益的法律法规 | 第42-43页 |
5.1.2 建立明确学校义务的法律法规 | 第43页 |
5.1.3 建立规范企业责任的法律法规 | 第43-44页 |
5.2 转变观念理念以找准角色定位 | 第44-46页 |
5.2.1 行为的规范者 | 第44页 |
5.2.2 合作的推动者 | 第44-45页 |
5.2.3 信息的发布者 | 第45页 |
5.2.4 利益的协调者 | 第45-46页 |
5.2.5 成果的评价者 | 第46页 |
5.3 建立组织机构以加强统筹协调 | 第46-47页 |
5.3.1 政府方面 | 第47页 |
5.3.2 学院方面 | 第47页 |
5.3.3 企业方面 | 第47页 |
5.4 搭建信息平台以提高工作效率 | 第47-49页 |
5.4.1 搭建信息互通的校企方信息管理平台 | 第48页 |
5.4.2 搭建信息共享的第三方信息交流平台 | 第48-49页 |
5.5 吸纳多方资金以提供资金保障 | 第49-50页 |
5.5.1 充分吸纳社会民间资本投入 | 第49页 |
5.5.2 设立政府层面扶持专项基金 | 第49页 |
5.5.3 设立院校企业层面专项基金 | 第49-50页 |
5.5.4 建立合作成本分担补偿机制 | 第50页 |
5.6 建立评价机制以加强监督管理 | 第50-52页 |
5.6.1 完善评估细则 | 第51页 |
5.6.2 构建评估体系 | 第51页 |
5.6.3 建立评估机制 | 第51-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