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无神论的科学化传播研究
|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导言 | 第10-18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五、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 六、创新不足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8-37页 |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18-28页 |
| 一、无神论 | 第18-24页 |
| 二、传播与宣传 | 第24-27页 |
| 三、传播模式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无神论的理论基础 | 第28-37页 |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 | 第29-31页 |
| 二、列宁斯大林的宗教观 | 第31-34页 |
| 三、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观 | 第34-37页 |
| 第二章 当代中国无神论的传播背景、价值与目标 | 第37-43页 |
| 第一节 传播背景 | 第37-39页 |
| 一、“宗教热”现象出现以及“法轮功”邪教的取缔 | 第37-38页 |
| 二、“无神论无人讲”怪象 | 第38页 |
| 三、相关促进无神论发展的文件影响 | 第38-39页 |
| 第二节 传播价值 | 第39-40页 |
| 一、有助于巩固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 | 第39页 |
| 二、有助于完善民主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生活 | 第39-40页 |
| 三、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 | 第40页 |
| 第三节 传播目标 | 第40-43页 |
| 一、提高人们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 第40-41页 |
| 二、培养人们科学理性的生活方式 | 第41页 |
| 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当代中国无神论传播的困境 | 第43-55页 |
| 第一节 传播主体聚集化 | 第43-46页 |
| 一、彻底无神论者的传播作用过于僵化 | 第44-45页 |
| 二、温和无神论者的传播作用重视不够 | 第45-46页 |
| 第二节 传播内容脸谱化 | 第46-48页 |
| 一、知识传播层面:忽视宗教知识的公众普及 | 第46-47页 |
| 二、价值传播层面:忽视无神论基础理论研究 | 第47-48页 |
| 第三节 传播渠道单一化 | 第48-50页 |
| 一、传统媒体:面临转型和升级 | 第48-49页 |
| 二、新兴媒体:传播作用被忽视 | 第49-50页 |
| 第四节 传播对象模糊化 | 第50-51页 |
| 一、党员学生群体:精准传播不足 | 第50-51页 |
| 二、社会其他群体:覆盖范围有限 | 第51页 |
| 第五节 传播效果有限化 | 第51-55页 |
| 一、无神论应成为社会的主流信念 | 第52-53页 |
| 二、有神论信仰及行为有所蔓延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当代中国无神论传播的路径优化 | 第55-64页 |
| 第一节 联合社会公众开放传播主体 | 第55-57页 |
| 一、优化彻底无神论者的传播作用 | 第55-56页 |
| 二、激活温和无神论者的传播作用 | 第56-57页 |
| 第二节 引进先进观念更新传播内容 | 第57-58页 |
| 一、重视宗教知识的公众普及 | 第57-58页 |
| 二、强化无神论基础理论研究 | 第58页 |
| 第三节 运用新兴媒体丰富传播渠道 | 第58-60页 |
| 一、要对传统媒体进行转型和升级 | 第59页 |
| 二、要更好发挥新兴媒体传播作用 | 第59-60页 |
| 第四节 分析受众心理识别传播对象 | 第60-61页 |
| 一、实现对党员学生群体的精准传播 | 第60-61页 |
| 二、拓展社会其他群体传播覆盖范围 | 第61页 |
| 第五节 建立合理机制提升传播效果 | 第61-64页 |
| 一、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 第62页 |
| 二、建立信息传播机制 | 第62-64页 |
| 结语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