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一、导论 | 第10-24页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第10-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失地农民的相关研究 | 第11页 |
2.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3.治理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4.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5.研究评述 | 第16页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2.研究意义 | 第17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17-24页 |
1.研究对象 | 第17页 |
2.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 第17-19页 |
3.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4.研究区域 | 第20-24页 |
二、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 第24-36页 |
(一)诱发阶段——市民户籍身份的获取 | 第24-26页 |
1.土地征收 | 第24-25页 |
2.补偿安置 | 第25-26页 |
3.身份转换 | 第26页 |
(二)准备阶段——市民公共服务权利的获得 | 第26-28页 |
1.失地农民获得均等化的市民公共服务待遇 | 第26-27页 |
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 第27-28页 |
(三)开始阶段——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 | 第28-31页 |
1.职业培训 | 第29页 |
2.再就业 | 第29-30页 |
3.职业适应 | 第30-31页 |
(四)发展阶段——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 第31-32页 |
1.物质生活方式的转变 | 第31-32页 |
2.社会交往方式的转变 | 第32页 |
(五)完成阶段——市民意识的养成 | 第32-34页 |
1.传统农民意识的扬弃 | 第33-34页 |
2.市民意识的培育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三、社会治理精细化与失地农民市民化分析框架构建 | 第36-46页 |
(一)社会治理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 第36-39页 |
1.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精细化 | 第36-37页 |
2.社会治理精细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 第37-38页 |
3.社会治理精细化的主要特征 | 第38-39页 |
(二)社会治理精细化与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内在机理 | 第39-45页 |
1.治理流程细节化与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细节化 | 第39-41页 |
2.治理框架标准化与失地农民市民化服务标准化 | 第41-43页 |
3.治理手段信息化与失地农民市民化途径的信息化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四、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的综合测量 | 第46-56页 |
(一)问卷及样本特征 | 第46-47页 |
1.问卷编制与修改 | 第46页 |
2.失地农民的基本特征 | 第46-47页 |
(二)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的描述分析 | 第47-52页 |
1.征地补偿安置的精细化程度 | 第47-48页 |
2.公共服务的专业水平 | 第48-49页 |
3.职业培训的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4.社区参与和社会交往状况 | 第50-51页 |
5.家庭观、职业观与公共意识状况 | 第51-52页 |
(三)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因素检验 | 第52-55页 |
1.年龄与需要的个性化服务 | 第52-53页 |
2.是否就业与职业观 | 第53-54页 |
3.治理主体的专业水平、居民参与与城市生活方式的适应程度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五、社会治理精细化视阈下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路径 | 第56-66页 |
(一)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思路 | 第56-58页 |
1.运用“分类”、“分段”理念细分治理对象、治理流程 | 第56-57页 |
2.将细节化理念与标准化理念相结合 | 第57-58页 |
(二)失地农民市民化不同阶段的机制 | 第58-65页 |
1.建立精准的补偿安置机制 | 第58-60页 |
2.建立均等化和供需衔接的公共服务机制 | 第60-61页 |
3.建立全流程和精细化的职业转换机制 | 第61-62页 |
4.建立以居民参与为核心、互联网为助推的生活适应机制 | 第62-63页 |
5.建立以增强公共意识和文化适应能力为主导的文化认同机制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六、结语 | 第66-70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1.失地农民市民化应精准定位市民化对象、精细划分市民化流程 | 第66页 |
2.社会治理精细化是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有效手段 | 第66页 |
3.社会工作机构、互联网和大数据在失地农民市民化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 第66-67页 |
(二)研究局限 | 第67页 |
1.研究地域的局限性 | 第67页 |
2.样本社区数量不足 | 第67页 |
3.调查对象以中老年人为主 | 第67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67-70页 |
1.充分发挥失地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 | 第67-68页 |
2.积极发挥社区组织在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中的作用 | 第68页 |
3.探索社会治理的“四化”视阈下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机制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录1: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调查问卷 | 第76-80页 |
附录2:访谈提纲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