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概述 | 第14-16页 |
1.3 MFC阴极催化材料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3.1 贵金属及其合金 | 第16-17页 |
1.3.2 过渡金属及其氧化物 | 第17页 |
1.3.3 碳基材料 | 第17-20页 |
1.4 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第20-23页 |
1.4.1 硬模板法 | 第20-21页 |
1.4.2 软模法 | 第21页 |
1.4.3 “夹层法” | 第21-22页 |
1.4.4 类模板法 | 第22-23页 |
1.5 MFC阴极材料抗生物污染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1.6.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24-25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6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材料制备与表征方法 | 第26-28页 |
2.2.1 材料制备方法 | 第26-27页 |
2.2.2 材料表征方法 | 第27-28页 |
2.3 电化学测试 | 第28-29页 |
2.3.1 循环伏安曲线 | 第28-29页 |
2.3.2 Tafel曲线 | 第29页 |
2.4 MFC电池的构建与启动 | 第29-32页 |
2.4.1 电池材料处理与制备 | 第29-30页 |
2.4.2 电池构建与启动运行 | 第30-32页 |
2.5 MFC产电性能的分析 | 第32-36页 |
2.5.1 电压采集 | 第32页 |
2.5.2 COD去除率和库仑效率 | 第32页 |
2.5.3 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曲线 | 第32-33页 |
2.5.4 阴极生物量测试方法 | 第33-36页 |
第3章 不同制备方法合成的NG@CB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6-48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物理表征结果 | 第36-42页 |
3.2.1 材料形貌分析 | 第36-38页 |
3.2.2 比表面分析 | 第38-39页 |
3.2.3 拉曼光谱 | 第39-40页 |
3.2.4 晶相结构分析 | 第40页 |
3.2.5 元素组成分析 | 第40-42页 |
3.3 电化学测试结果 | 第42-46页 |
3.3.1 CV分析 | 第42-43页 |
3.3.2 极化曲线分析 | 第43-45页 |
3.3.3 Tafel曲线分析 | 第45-46页 |
3.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类模板法制备NG@CB及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 第48-66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理化性质表征结果 | 第48-55页 |
4.2.1 材料形貌分析 | 第48-50页 |
4.2.2 比表面分析 | 第50-51页 |
4.2.3 拉曼光谱 | 第51-52页 |
4.2.4 晶相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4.2.5 元素组成分析 | 第53-55页 |
4.3 电化学表征结果 | 第55-62页 |
4.3.1 CV曲线分析 | 第55-56页 |
4.3.2 极化曲线分析 | 第56-58页 |
4.3.3 电子转移数和过氧化氢产率 | 第58-59页 |
4.3.4 Tafel曲线 | 第59-60页 |
4.3.5 NG@CB寿命测试 | 第60-61页 |
4.3.6 NG@CB成本核算 | 第61-62页 |
4.4 NG@CB-10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 第62-64页 |
4.5 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NG@CB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抗生物污染性能 | 第66-72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6-71页 |
5.2.1 电池电压曲线及COD去除率比较 | 第66-67页 |
5.2.2 电势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曲线 | 第67-69页 |
5.2.3 阴极生物量 | 第69-71页 |
5.3 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