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0页 |
1 出售式重整概述 | 第10-20页 |
1.1 出售式重整的界定 | 第10-15页 |
1.1.1 出售式重整的概念 | 第10-11页 |
1.1.2 出售式重整的特征 | 第11-15页 |
1.1.2.1 债务人通过出售资产,以所得清偿债务 | 第11-13页 |
1.1.2.2 重整计划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 | 第13页 |
1.1.2.3 债权的清偿额度确定 | 第13页 |
1.1.2.4 重整的推进效率极高 | 第13-14页 |
1.1.2.5 防止或有债权增加重整成本 | 第14-15页 |
1.2 出售式重整与破产清算的区别 | 第15-17页 |
1.2.1 出售式重整与破产清算的本质区别 | 第15-16页 |
1.2.2 出售式重整与破产清算的程序差异 | 第16-17页 |
1.2.2.1 程序的启动上,存在条件和主体区别 | 第16页 |
1.2.2.2 程序的保障措施上,存在强制力程度不同 | 第16-17页 |
1.2.2.3 程序的适用对象上,存在着生存能力的不同 | 第17页 |
1.3 确立出售式重整的必要性 | 第17-20页 |
1.3.1 盘活债务人资产 | 第17-18页 |
1.3.2 减弱破产的负外部性 | 第18页 |
1.3.3 新常态下助力解决“僵尸企业” | 第18-20页 |
2 出售式重整制度的域外立法例及评价 | 第20-26页 |
2.1 出售式重整制度的域外立法例 | 第20-23页 |
2.1.1 美国的出售式重整制度 | 第20-21页 |
2.1.2 日本的营业转让型重整方式 | 第21-23页 |
2.2 域外出售式重整制度的评价 | 第23-26页 |
2.2.1 法院在重整过程中凸显职权主义 | 第23页 |
2.2.2 对出售行为有具体的审查标准 | 第23页 |
2.2.3 设定信息披露义务 | 第23-24页 |
2.2.4 高效率的计划外重整 | 第24页 |
2.2.5 政府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 第24-26页 |
3 我国出售式重整的适用现状与问题 | 第26-32页 |
3.1 我国出售式重整制度的适用现状 | 第26-28页 |
3.1.1 出售式重整在《企业破产法》上的渊源 | 第26页 |
3.1.2 我国出售式重整的司法实践 | 第26-28页 |
3.2 我国出售式重整面临的法律困境 | 第28-32页 |
3.2.1 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 第28-29页 |
3.2.2 出售行为的审查标准模糊不清 | 第29页 |
3.2.3 缺失信息披露义务的规定 | 第29-31页 |
3.2.4 政府干预界限模糊 | 第31-32页 |
4 完善我国出售式重整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32-40页 |
4.1 完善出售式重整的法律框架 | 第32-35页 |
4.1.1 在《企业破产法》中确立出售式重整模式 | 第32-33页 |
4.1.2 以司法解释形式细化出售式重整程序 | 第33-35页 |
4.1.2.1 选择出售式重整可适用对象 | 第33页 |
4.1.2.2 合理科学评估出售资产的价值 | 第33-34页 |
4.1.2.3 灵活适用高效率方式实施资产出售 | 第34-35页 |
4.2 明确“可出售资产范围” | 第35-37页 |
4.2.1 “可出售资产范围”的边界 | 第35-36页 |
4.2.2 “可出售资产范围”的分类 | 第36-37页 |
4.3 健全信息披露义务 | 第37-38页 |
4.3.1 信息披露义务的范围 | 第37页 |
4.3.2 信息披露的实施主体与监督主体 | 第37-38页 |
4.4 明确政府干预的边界 | 第38-40页 |
4.4.1 政府在出售式重整中的身份 | 第38-39页 |
4.4.2 “府院联动”改良方向 | 第39-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