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协商立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序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8-10页 |
1.3 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3页 |
2 区域大气污染协商治理的现状 | 第13-20页 |
2.1 区域大气污染的现状 | 第13-15页 |
2.2 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形式 | 第15-20页 |
2.2.1 联防联控 | 第15-16页 |
2.2.2 国家指导式——京津冀 | 第16-17页 |
2.2.3 区域协调式——长三角 | 第17-20页 |
3 区域大气污染协商治理的问题 | 第20-24页 |
3.1 区域内立法分散不统一 | 第20-21页 |
3.2 合作协议难得到切实履行 | 第21-22页 |
3.3 区域内地方利益分配失衡 | 第22-23页 |
3.4 法律规范间冲突难协调 | 第23-24页 |
4 欧美区域大气污染协商治理的经验启示 | 第24-27页 |
4.1 欧盟的环境指令 | 第24-25页 |
4.2 美国的州际协议 | 第25-27页 |
5 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协商立法的提出 | 第27-32页 |
5.1 协商立法的缘起 | 第27-29页 |
5.1.1 行政协议的发展 | 第27-28页 |
5.1.2 区域法治建设的要求 | 第28-29页 |
5.2 协商立法的成立基础 | 第29-32页 |
5.2.1 协商立法合乎法治精神 | 第29页 |
5.2.2 协商立法合乎现行法律 | 第29-30页 |
5.2.3 协商立法具有现实可行性 | 第30-32页 |
6 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协商立法的基本思路 | 第32-38页 |
6.1 协商立法的启动——提请联席会议 | 第32页 |
6.2 协商立法的主体——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 | 第32-33页 |
6.3 协商立法的利益分配——区域利益均衡 | 第33-34页 |
6.4 协商立法的效力——适用于整个区域 | 第34页 |
6.5 协商立法的标准——统一标准、公众参与 | 第34-36页 |
6.6 协商立法的保障——明确的法律责任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个人简介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