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2-21页 |
1.1.1 “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命名的依据 | 第13-18页 |
1.1.2 “生命意识”研究角度的选择 | 第18-2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3 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25-27页 |
第2章 生命意识的理论认知、哲学文化资源与小说作家的接受生成 | 第27-46页 |
2.1 生命意识的理论认知 | 第27-32页 |
2.1.1 自然生命的欲望张扬 | 第27-29页 |
2.1.2 社会生命的冲突与疏离 | 第29-31页 |
2.1.3 精神生命的自由与超越 | 第31-32页 |
2.2 生命意识的哲学文化资源 | 第32-39页 |
2.2.1 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学生命意识的催化 | 第32-34页 |
2.2.2 中国古代文学生命意识的潜隐与现代文学生命意识的积淀 | 第34-39页 |
2.3 作家生命意识的压抑与生成 | 第39-46页 |
2.3.1 主流文学观念的压抑与前代作家的压抑 | 第39-41页 |
2.3.2 孤独反抗的内在精神、童年经验与南方地域谱系 | 第41-46页 |
第3章 以生命意识为核心的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理念 | 第46-61页 |
3.1 生命体验:纯粹个人的新鲜经验 | 第46-49页 |
3.2 生命真实观:精神是生命的唯一真实 | 第49-51页 |
3.3 生命创作主题:孤独与死亡的永恒存在 | 第51-55页 |
3.4 生命艺术形式:想象虚构的主观时间与感觉 | 第55-61页 |
3.4.1 想象与虚构的艺术 | 第55-57页 |
3.4.2 主观性的时间与感觉 | 第57-61页 |
第4章 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生命意识书写的主题形态 | 第61-82页 |
4.1 死亡主题:生命指向的表层与深层 | 第61-66页 |
4.1.1 自然生命的死亡 | 第61-63页 |
4.1.2 神秘的死亡 | 第63-64页 |
4.1.3 向死而生的精神超越 | 第64-66页 |
4.2 孤独主题:生命存在的自我与他者 | 第66-69页 |
4.2.1 人与人之间无法逾越的孤独 | 第66-67页 |
4.2.2 人体认世界虚无的孤独 | 第67-69页 |
4.3 苦难主题:生命样态的有限与无限 | 第69-74页 |
4.3.1 现代文明悖论中自然生命的苦难 | 第69-71页 |
4.3.2 生命原欲与本能的苦难 | 第71-72页 |
4.3.3 宿命与命运的苦难 | 第72-74页 |
4.4 荒谬主题:生命真实的可知与未知 | 第74-76页 |
4.5 突围主题:生命精神的自救与他救 | 第76-82页 |
4.5.1 精神生存的自我突围 | 第76-79页 |
4.5.2 艺术生存的生命拯救 | 第79-82页 |
第5章 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生命意识书写的形象塑造 | 第82-95页 |
5.1 模糊生命实体的虚幻灵魂 | 第82-84页 |
5.2 生存于潜意识世界的疯癫者 | 第84-88页 |
5.2.1 疯癫者的潜意识与精神世界 | 第85-86页 |
5.2.2 在疯癫与理性之间 | 第86-88页 |
5.3 艺术家的“代言人”与文本的“解读者” | 第88-92页 |
5.3.1 艺术家的“代言人”:显露艺术家的生命意识 | 第88-91页 |
5.3.2 文本的“解读者”:艺术家生命意识的同构与发散 | 第91-92页 |
5.4 生命意识的“迷惑者”与“引路人” | 第92-95页 |
第6章 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生命意识书写的艺术表现 | 第95-129页 |
6.1 穿越生命意识的时间之流 | 第95-103页 |
6.1.1 真实生命的内心时间 | 第95-98页 |
6.1.2 生命时间的流动与转换 | 第98-100页 |
6.1.3 生命时间的反讽与真相 | 第100-103页 |
6.2 鸣响心灵深处的主观声音 | 第103-107页 |
6.2.1 个体时间的象征与贯穿 | 第103-104页 |
6.2.2 个体心灵的悸动与震荡 | 第104-105页 |
6.2.3 生命意志的显现与暗示 | 第105-107页 |
6.3 生命内在的感觉描写与潜意识的幻觉模式 | 第107-117页 |
6.3.1 生命欲望与死亡感觉的触觉 | 第107-110页 |
6.3.2 生命欲望、死亡气息与精神意味的嗅觉 | 第110-113页 |
6.3.3 以虚幻对抗真实的潜意识幻觉模式 | 第113-117页 |
6.4 聚焦存在意蕴的生命意象 | 第117-129页 |
6.4.1 楼、小屋、大海、渔场:生命内省的空间意象 | 第117-119页 |
6.4.2 黑夜:生命苦难降临与精神操练的时间意象 | 第119-122页 |
6.4.3 动物植物意象:原始生命意象与自我审视意象 | 第122-125页 |
6.4.4 雨水自然意象:破碎断裂的生命记忆与神秘暧昧的生存氛围 | 第125-129页 |
第7章 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生命意识书写的意义与局限 | 第129-135页 |
7.1 生命意识的特质与变异 | 第129-133页 |
7.1.1 生命意识的主观化倾向和现代主义倾向 | 第129-131页 |
7.1.2 现代主义小说生命意识的中国式范本 | 第131-133页 |
7.2 生命意识的暧昧与困顿 | 第133-135页 |
结语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