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2.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保护规划文本的评估理论和实践现状 | 第18-32页 |
2.1 概念解析 | 第18-20页 |
2.1.1 历史文化名镇 | 第18页 |
2.1.2 规划评估 | 第18-19页 |
2.1.3 文本质量评估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理性规划 | 第20-21页 |
2.2.2 交互规划 | 第21页 |
2.2.3 弹性规划 | 第21-22页 |
2.3 实践现状 | 第22-30页 |
2.3.1 美国的规划文本评估实践 | 第22-26页 |
2.3.2 中国的规划文本评估实践 | 第26-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本文的评估框架 | 第32-42页 |
3.1 规划文本评估的总体思路 | 第32-35页 |
3.1.1 评估原则 | 第32页 |
3.1.2 评估程序 | 第32-34页 |
3.1.3 评估重点 | 第34-35页 |
3.2 规划文本的内在有效性评估 | 第35-38页 |
3.2.1 规划文本结构的组织性 | 第35-36页 |
3.2.2 规划文本表达的准确性 | 第36-37页 |
3.2.3 规划文本内容的完整性 | 第37-38页 |
3.3 规划文本的外在有效性评估 | 第38-40页 |
3.3.1 规划文本之间的融合性 | 第38-39页 |
3.3.2 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性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横道河子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文本评估 | 第42-60页 |
4.1 总体概况 | 第42-47页 |
4.1.1 横道河子镇概况 | 第42-43页 |
4.1.2 规划文本解读 | 第43-45页 |
4.1.3 规划实施情况 | 第45-47页 |
4.2 横道河子镇保护规划文本内在有效性评估的情况 | 第47-52页 |
4.2.1 组织结构较为完整 | 第47页 |
4.2.2 刚性表达有待加强 | 第47-48页 |
4.2.3 主体内容基本包括 | 第48-52页 |
4.3 横道河子镇保护规划文本外在有效性评估的情况 | 第52-54页 |
4.3.1 规划体系有待完善 | 第52-53页 |
4.3.2 具体执行有待明确 | 第53-54页 |
4.4 规划文本优化建议 | 第54-58页 |
4.4.1 理念改进——编制理念法制化 | 第54-55页 |
4.4.2 技术改进——工作成果标准化 | 第55-56页 |
4.4.3 过程改进——动态评估机制化 | 第56-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