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商业和服务性行业建筑论文

寒地商业综合体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寒地商业综合体研究综述第11-13页
        1.2.1 国内研究概况第11-12页
        1.2.2 国外研究概况第12-13页
    1.3 研究概念与范围第13-15页
        1.3.1 寒冷地区第13-14页
        1.3.2 商业综合体第14页
        1.3.3 空间组织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15-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7页
        1.4.2 研究框架第17-18页
第2章 寒地商业综合体建筑空间的基本解析第18-37页
    2.1 寒地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影响因素第18-22页
        2.1.1 寒地气候制约第18-19页
        2.1.2 经济影响因子第19-20页
        2.1.3 消费行为需求第20-21页
        2.1.4 人本空间诉求第21-22页
    2.2 寒地商业综合体建筑空间的构成要素第22-25页
        2.2.1 构成要素的基本组成及几何学定义第22-23页
        2.2.2 点、线、面、体空间的范围界定第23-24页
        2.2.3 点、线、面、体空间的特征表现第24-25页
    2.3 寒地商业综合体建筑空间的发展趋势第25-31页
        2.3.1 由气候稳态触发的地域化第25-27页
        2.3.2 由经济基础触发的集群化第27-29页
        2.3.3 由空间功能触发的综合化第29-30页
        2.3.4 由人本主义触发的个性化第30-31页
    2.4 寒地商业综合体建筑空间的设计原则第31-36页
        2.4.1 适寒性原则第31-32页
        2.4.2 高效性原则第32-33页
        2.4.3 整体性原则第33-35页
        2.4.4 特色化原则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寒地商业综合体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策略第37-69页
    3.1 “点”——节点空间的有序构建第37-46页
        3.1.1 中介空间的界面过渡第37-39页
        3.1.2 连续空间的单元整合第39-41页
        3.1.3 枢纽空间的路径连接第41-43页
        3.1.4 离散空间的场域共享第43-46页
    3.2 “线”——路径空间的有机组织第46-52页
        3.2.1 基于方便可达的线型引导第46-48页
        3.2.2 适应均质空间的鱼骨型延展第48-49页
        3.2.3 结合叙事主题的自由型流动第49-51页
        3.2.4 具有标志识别的放射型扩散第51-52页
    3.3 “面”——场域空间的多元耦合第52-60页
        3.3.1 基于紧凑布局的街区树状拓展第52-55页
        3.3.2 促进产业联动的商业环绕回游第55-56页
        3.3.3 源于业态复合的广场基点辐射第56-58页
        3.3.4 适于人气汇聚的道路网格编织第58-60页
    3.4 “体”——立体空间的多维架构第60-68页
        3.4.1 遵循体型集约的空间叠加第60-62页
        3.4.2 结合分期开发的场域分离第62-64页
        3.4.3 因借生态共享的功能并列第64-66页
        3.4.4 提升空间活力的流线相贯第66-68页
    3.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4章 哈尔滨远大群力购物广场建筑设计实践第69-82页
    4.1 哈尔滨远大群力购物广场项目概况第69-71页
        4.1.1 项目背景简介第69-70页
        4.1.2 规划定位“都市新城”第70-71页
    4.2 哈尔滨远大群力购物广场设计原则及理念第71-74页
        4.2.1 “多元互动,合作共赢”第71-73页
        4.2.2 “活力商业,舞动龙江”第73-74页
    4.3 哈尔滨远大群力购物广场空间组织的设计策略第74-81页
        4.3.1 节点空间化零为整第74-76页
        4.3.2 路径空间简洁有序第76-77页
        4.3.3 场域空间合理紧凑第77-79页
        4.3.4 立体空间高效集约第79-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结论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致谢第87-88页
个人简历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圳市临街办公建筑自然通风及降噪的一体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文本的评估--以横道河子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