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16页 |
临床研究 | 第16-44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6-19页 |
1.1 受试者来源 | 第16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6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6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6-17页 |
1.5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7页 |
1.6 剔除、脱落标准 | 第17页 |
1.7 剔除、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17页 |
1.8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 第17-18页 |
1.9 质量控制 | 第18页 |
1.9.1 严格限制研究对象 | 第18页 |
1.9.2 干预方法的质量控制 | 第18页 |
1.9.3 数据管理与储存 | 第18页 |
1.10 伦理原则 | 第18-19页 |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19-31页 |
2.1 样本量的估算 | 第19页 |
2.2 分组 | 第19页 |
2.3 盲法设计 | 第19页 |
2.4 对照方法 | 第19-20页 |
2.5 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2.6 课题主要仪器设备 | 第21页 |
2.6.1 医用红外热成像仪 | 第21页 |
2.6.2 艾灸条 | 第21页 |
2.7 观察区域的选择与划分 | 第21-22页 |
2.7.1 探查区域内的穴位 | 第22页 |
2.7.2 具体穴位 | 第22页 |
2.8 热敏点探查及治疗方法 | 第22-25页 |
2.8.1 治疗前灸感探查 | 第22-24页 |
2.8.2 治疗方法 | 第24-25页 |
2.9 红外热图采集方法 | 第25-29页 |
2.9.1 设备选择 | 第25页 |
2.9.2 采图环境 | 第25-26页 |
2.9.3 采图前准备 | 第26页 |
2.9.4 热图采集标准 | 第26-27页 |
2.9.5 数据采集与图像储存 | 第27-29页 |
2.9.6 采集时间 | 第29页 |
2.9.7 采集对象 | 第29页 |
2.10 观察指标 | 第29页 |
2.10.1 症状与体征判定 | 第29页 |
2.10.2 红外温度判定 | 第29页 |
2.11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9-30页 |
2.11.1 疾病疗效评定 | 第29-30页 |
2.11.2 安全性评价 | 第30页 |
2.11.3 依从性评价 | 第30页 |
2.12 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31-44页 |
3.1 病例基本情况 | 第31-32页 |
3.1.1 病例完成情况及脱落原因 | 第31-32页 |
3.1.2 基本情况分析 | 第32页 |
3.2 热敏点的分布 | 第32-33页 |
3.3 热敏点出现个数的分布 | 第33-34页 |
3.4 热敏点出现频率的分布 | 第34-35页 |
3.5 高敏点出现频率的分布 | 第35-36页 |
3.6 高敏点出现时间 | 第36页 |
3.7 灸感的表现形式 | 第36-37页 |
3.8 治疗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 第37-38页 |
3.9 疗效判定 | 第38页 |
3.10 健侧与患侧红外温度分析 | 第38-40页 |
3.10.1 治疗前健侧与患侧温度比较分析 | 第39页 |
3.10.2 治疗后健侧与患侧温度比较分析 | 第39页 |
3.10.3 治疗前后患侧手背桡侧区域平均红外温度比较 | 第39-40页 |
3.10.4 治疗前后健侧手背桡侧区域平均红外温度比较 | 第40页 |
3.10.5 治疗前后健患侧红外温差情况比较 | 第40页 |
3.11 治疗前后高敏点红外温度比较 | 第40-41页 |
3.12 治疗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量表评分与高敏点红外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页 |
3.13 治疗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量表评分与患侧手背桡侧区域平均红外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3.14 典型红外热图示例 | 第42-43页 |
3.15 依从性结果及分析 | 第43页 |
3.16 安全性分析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57页 |
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44-46页 |
1.1 病名概念 | 第44页 |
1.2 病因病机 | 第44-45页 |
1.2.1 外邪侵袭 | 第44页 |
1.2.2 气血不和 | 第44-45页 |
1.2.3 脏腑虚损 | 第45页 |
1.2.4 劳伤及外伤 | 第45页 |
1.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 | 第45-46页 |
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46-48页 |
2.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46页 |
2.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 第46-48页 |
2.2.1 手术治疗 | 第47页 |
2.2.2 药物治疗 | 第47页 |
2.2.3 牵引疗法 | 第47页 |
2.2.4 物理疗法 | 第47-48页 |
3 第6颈神经的走行及分布 | 第48-49页 |
4 热敏灸的作用机理 | 第49-50页 |
5 医用红外热图成像技术 | 第50-51页 |
5.1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颈椎病中的应用 | 第50-51页 |
5.2 医用红外热像技术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第51页 |
6 热敏点探查的区域及原则分析 | 第51-52页 |
6.1 探查区域的选择 | 第51-52页 |
6.2 探查原则分析 | 第52页 |
7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52-56页 |
7.1 治疗过程中的灸感反应与疗效分析 | 第52-53页 |
7.2 健患侧温差大小变化情况分析 | 第53-54页 |
7.3 高敏点出现的部位及作用分析 | 第54页 |
7.4 症状改善与高敏点红外温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5页 |
7.5 相关课题结果讨论 | 第55-56页 |
8 无效病例分析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录 | 第65-77页 |
附录一: 综述 中医外治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 第65-74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二: 相关量表 | 第74-75页 |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5-76页 |
附件四: 课题工作照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