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1-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3.1 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 第24页 |
1.3.2 有利于创新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的培育路径 | 第24页 |
1.3.3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与健全人格 | 第24-2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5 论文主要的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的理论诠释 | 第27-32页 |
2.1 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的内涵与维度 | 第27-29页 |
2.1.1 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的提出 | 第27-28页 |
2.1.2 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的概念 | 第28页 |
2.1.3 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的维度 | 第28-29页 |
2.2 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2.2.1 从消极到积极:关注卓越视角 | 第29-30页 |
2.2.2 从平庸到卓越:追求卓越目标 | 第30-31页 |
2.2.3 卓越品质内核:成就幸福人生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现状的实证分析 | 第32-63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2-37页 |
3.3.1 研究工具 | 第32-34页 |
3.3.2 《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量表》的正式施测 | 第34-37页 |
3.4 研究结果 | 第37-58页 |
3.4.1 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总体状况和特征 | 第37-41页 |
3.4.2 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的总体特征 | 第41页 |
3.4.3 同一影响因子下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特征 | 第41-49页 |
3.4.4 同一认知程度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特征 | 第49-52页 |
3.4.5 同一行为能力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特征 | 第52-55页 |
3.4.6 同一行为频率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特征 | 第55-58页 |
3.5 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特点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58-60页 |
3.5.1 研究结果总结 | 第58-59页 |
3.5.2 对研究结果讨论 | 第59-60页 |
3.6 结论 | 第60-63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的培育路径 | 第63-71页 |
4.1 积累积极认知,追求精神卓越目标 | 第63-65页 |
4.1.1 以课程教学为中心传播精神卓越认知 | 第63-64页 |
4.1.2 以实践教学为辅助强化精神卓越理想 | 第64页 |
4.1.3 以日常生活为常态提升精神卓越境界 | 第64-65页 |
4.2 丰富积极情感,增强精神卓越体验 | 第65-67页 |
4.2.1 以课堂教育为基础丰富学生精神卓越经历 | 第65-66页 |
4.2.2 以教师为主导帮助学生形成精神卓越体验 | 第66页 |
4.2.3 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反思增强精神卓越经验 | 第66-67页 |
4.3 坚定积极信念,锻炼精神卓越意志 | 第67-68页 |
4.3.1 以理想信念为根本提高学生的崇高信念 | 第67页 |
4.3.2 以教师教学为引导激发学生的专业理想 | 第67-68页 |
4.3.3 以社团活动为契机磨练学生的顽强意志 | 第68页 |
4.4 坚持积极行动,培育精神卓越习惯 | 第68-71页 |
4.4.1 以学校教育为重心培育学生精神卓越规范 | 第69页 |
4.4.2 以家庭教育为启蒙养成学生精神卓越品行 | 第69页 |
4.4.3 以自我教育为根本提高学生精神卓越素养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 第79-81页 |
附录B: 《大学生精神卓越品质问卷》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