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生物材料 | 第11-14页 |
1.2.1 生物医用材料分类 | 第12-13页 |
1.2.2 生物医用材料的性质 | 第13-14页 |
1.3 生物活性玻璃 | 第14-15页 |
1.3.1 生物活性玻璃概述 | 第14-15页 |
1.3.2 生物活性玻璃形成羟基磷灰石机理 | 第15页 |
1.4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 | 第15-17页 |
1.5 稀土元素 | 第17-19页 |
1.5.1 稀土元素简介 | 第17-18页 |
1.5.2 稀土元素的应用 | 第18-19页 |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1.6.1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9-20页 |
1.6.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介孔生物活性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21-38页 |
2.1 引言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22页 |
2.2.2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BG)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3 微球的测试与表征 | 第23页 |
2.2.4 微球的体外生物活性 | 第23-24页 |
2.2.5 阿霉素的装载与释放 | 第24-25页 |
2.2.6 细胞毒性评估 | 第25页 |
2.2.7 统计学分析 | 第25-26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36页 |
2.3.1 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球的表征 | 第26-29页 |
2.3.2 微球的体外生物活性 | 第29-31页 |
2.3.3 阿霉素的缓释性能研究 | 第31-33页 |
2.3.4 细胞毒性评估 | 第33-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单稀土(Ce、Eu、Nd)掺杂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38-70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44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38-39页 |
3.2.2 实验过程 | 第39-44页 |
3.3 Ce/MBG微球结果与讨论 | 第44-53页 |
3.3.1 Ce/MBG微球的结构 | 第44-48页 |
3.3.2 Ce/MBG微球的体外生物活性 | 第48-50页 |
3.3.3 Ce/MBG微球的药物释放 | 第50-51页 |
3.3.4 Ce/MBG微球的细胞毒性 | 第51-53页 |
3.4 Eu/MBG微球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3.4.1 Eu/MBG微球的表征 | 第53-55页 |
3.4.2 Eu/MBG微球的体外生物活性 | 第55-57页 |
3.4.3 Eu/MBG微球的药物释放 | 第57-58页 |
3.4.4 Eu/MBG/DOX微球对MG-63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58-61页 |
3.5 Nd/MBG微球结果与讨论 | 第61-68页 |
3.5.1 Nd/MBG微球的结构 | 第61-63页 |
3.5.2 Nd/MBG微球的体外生物活性 | 第63-65页 |
3.5.3 Nd/MBG微球的药物释放 | 第65-67页 |
3.5.4 Nd/MBG微球的细胞实验 | 第67-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双稀土(Ce/Eu)共掺杂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微球的制备及研究 | 第70-85页 |
4.1 引言 | 第7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0-74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70-71页 |
4.2.2 双稀土共掺杂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合成 | 第71-72页 |
4.2.3 双稀土共掺杂玻璃微球的表征 | 第72页 |
4.2.4 双稀土共掺杂微球的体外生物活性 | 第72-73页 |
4.2.5 双稀土共掺杂微球药物的缓释性能 | 第73页 |
4.2.6 成骨肉瘤MG-63细胞抑制作用评估 | 第73-74页 |
4.2.7 统计学分析 | 第74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4-83页 |
4.3.1 双稀土共掺杂玻璃微球的表征 | 第74-77页 |
4.3.2 双稀土共掺杂微球生物活性性能研究 | 第77-79页 |
4.3.3 双稀土共掺杂微球药物释放性能 | 第79-81页 |
4.3.4 双稀土共掺杂微球对细胞毒性性能的评估 | 第81-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