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锅炉配风的研究动态 | 第13-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17-20页 |
第2章 炉内燃烧的数学模型与分析 | 第20-32页 |
2.1 基本方程 | 第20页 |
2.2 流动模型 | 第20-23页 |
2.3 气固两相流模型 | 第23-25页 |
2.3.1 颗粒轨道模型 | 第23-24页 |
2.3.2 传热传质模型 | 第24页 |
2.3.3 相间的耦合 | 第24-25页 |
2.4 煤粉燃烧模型 | 第25-28页 |
2.4.1 挥发分热解模型 | 第25-26页 |
2.4.2 气相燃烧模型 | 第26-27页 |
2.4.3 焦炭燃烧模型 | 第27-28页 |
2.5 辐射传热模型 | 第28-30页 |
2.6 氮氧化物生成模型 | 第30-3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锅炉燃烧模拟分析 | 第32-40页 |
3.1 锅炉简介及模型构建 | 第32-33页 |
3.1.1 整体结构布置 | 第32页 |
3.1.2 设计参数 | 第32-33页 |
3.1.3 煤质分析 | 第33页 |
3.2 燃烧区域介绍 | 第33-35页 |
3.2.1 燃烧器的布置 | 第33-35页 |
3.3 物理模型建立以及网格划分 | 第35-37页 |
3.3.1 模型建立 | 第35-36页 |
3.3.2 网格的划分 | 第36-37页 |
3.4 仿真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37-39页 |
3.4.1 入口边界条件设定 | 第37-38页 |
3.4.2 壁面边界条件设定 | 第38页 |
3.4.3 出口边界条件设定 | 第38页 |
3.4.4 离散相条件设定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锅炉改造前后模拟仿真对比分析 | 第40-54页 |
4.1 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 | 第40-42页 |
4.1.1 试验目的及仪器 | 第40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4.1.3 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4.1.4 结论 | 第42页 |
4.2 锅炉冷态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2-45页 |
4.2.1 冷态一次风截面分析 | 第42-44页 |
4.2.2 冷态二次风截面分析 | 第44-45页 |
4.3 改造前后的BMCR工况分析模拟 | 第45-52页 |
4.3.1 温度场分析 | 第45-47页 |
4.3.2 改造前后燃尽风的速度矢量云图分析 | 第47-48页 |
4.3.3 改造前后在燃尽风和出口位置的CO分布分析 | 第48-50页 |
4.3.4 改造前与改造后中心截面NO分布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改造后的锅炉不同负荷数值模拟与试验分析 | 第54-76页 |
5.1 对165MW负荷数值模拟分析 | 第54-59页 |
5.1.1 温度场分析 | 第54-55页 |
5.1.2 组分场分析 | 第55-59页 |
5.2 对140MW负荷数值模拟分析 | 第59-64页 |
5.2.1 温度场分析 | 第59-60页 |
5.2.2 组分场分析 | 第60-64页 |
5.3 对110MW负荷数值模拟分析 | 第64-68页 |
5.3.1 温度场分析 | 第64-65页 |
5.3.2 组分场分析 | 第65-68页 |
5.4 对改造后的锅炉进行试验研究 | 第68-72页 |
5.4.1 试验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68-69页 |
5.4.2 反平衡热效率的计算 | 第69-72页 |
5.5 试验结果 | 第72-74页 |
5.5.1 锅炉热效率试验 | 第72-73页 |
5.5.2 NO_X排放测试 | 第73-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总结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