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7页 |
1.1 炎症 | 第13-17页 |
1.1.1 炎症的类型 | 第13-14页 |
1.1.2 急性炎症 | 第14-17页 |
1.2 RNAi介导的基因治疗 | 第17-28页 |
1.2.1 概念 | 第17-18页 |
1.2.2 siRNA的给药方式 | 第18-20页 |
1.2.3 siRNA的递送载体 | 第20-28页 |
1.3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7页 |
第二章 粘膜/细胞膜可穿透、巨噬细胞靶向的纳米复合物介导RNA干扰用于急性肺损伤治疗 | 第37-78页 |
2.1 引言 | 第37-39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9-42页 |
2.2.1 原料与试剂 | 第39-41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1-4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2-52页 |
2.3.1 载体的合成 | 第42-46页 |
2.3.2 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第46-47页 |
2.3.3 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 第47页 |
2.3.4 纳米复合物的胞内动力学研究 | 第47-48页 |
2.3.5 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 | 第48页 |
2.3.6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基因沉默效率 | 第48-49页 |
2.3.7 纳米复合物的粘液转运能力 | 第49页 |
2.3.8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上皮细胞穿透能力 | 第49-50页 |
2.3.9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分布 | 第50页 |
2.3.10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抗炎效率 | 第50-51页 |
2.3.11 肺组织功能恢复情况 | 第51-5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52-75页 |
2.4.1 化合物的表征 | 第52-55页 |
2.4.2 螺旋多肽的二级结构 | 第55-56页 |
2.4.3 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 第56-59页 |
2.4.4 纳米复合物的胞内动力学研究 | 第59-63页 |
2.4.5 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 | 第63-64页 |
2.4.6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基因沉默效率 | 第64-65页 |
2.4.7 纳米复合物的粘膜穿透能力和肺组织分布 | 第65-68页 |
2.4.8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巨噬细胞靶向性 | 第68-69页 |
2.4.9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抗炎效率 | 第69-73页 |
2.4.10 肺组织功能恢复情况 | 第73-75页 |
2.5 小结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第三章 锌离子配合物功能化的聚β-氨基酯介导RNA干扰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 | 第78-101页 |
3.1 引言 | 第78-79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79-80页 |
3.2.1 原料与试剂 | 第79-80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8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80-85页 |
3.3.1 载体的合成 | 第80-82页 |
3.3.2 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第82页 |
3.3.3 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 第82-83页 |
3.3.4 纳米复合物的胞内动力学研究 | 第83页 |
3.3.5 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 | 第83页 |
3.3.6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基因沉默效率 | 第83页 |
3.3.7 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构建 | 第83-84页 |
3.3.8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分布 | 第84页 |
3.3.9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抗炎效率 | 第84页 |
3.3.10 心脏组织学分析 | 第84-85页 |
3.3.11 心脏功能恢复 | 第8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85-98页 |
3.4.1 化合物表征 | 第85-87页 |
3.4.2 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 第87-89页 |
3.4.3 纳米复合物的胞内动力学研究 | 第89-90页 |
3.4.4 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 | 第90-91页 |
3.4.5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基因沉默效率 | 第91-92页 |
3.4.6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抗炎效率 | 第92-93页 |
3.4.7 心脏组织学分析 | 第93-97页 |
3.4.8 心脏功能恢复 | 第97-98页 |
3.5 小结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第四章 巨噬细胞靶向、ROS可降解的纳米复合物介导RNA干扰用于急性肝衰竭治疗 | 第101-120页 |
4.1 引言 | 第101-102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102-103页 |
4.2.1 原料与试剂 | 第102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02-10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103-107页 |
4.3.1 载体的合成 | 第103-104页 |
4.3.2 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第104-105页 |
4.3.3 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 第105页 |
4.3.4 纳米复合物的胞内动力学研究 | 第105页 |
4.3.5 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 | 第105-106页 |
4.3.6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基因沉默效率 | 第106页 |
4.3.7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分布 | 第106页 |
4.3.8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抗炎效率 | 第106页 |
4.3.9 肝功能恢复情况 | 第106-10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7页 |
4.4.1 化合物的表征 | 第107页 |
4.4.2 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 第107-109页 |
4.4.3 纳米复合物的ROS刺激响应性 | 第109-110页 |
4.4.4 纳米复合物的胞内动力学研究 | 第110-111页 |
4.4.5 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 | 第111-112页 |
4.4.6 纳米复合物的体外基因沉默效率 | 第112-114页 |
4.4.7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分布 | 第114页 |
4.4.8 纳米复合物的体内抗炎效率 | 第114-115页 |
4.4.9 肝功能恢复情况 | 第115-117页 |
4.5 小结 | 第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0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20-122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120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120-12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