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4-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2页 |
| 第2章 综述 | 第12-22页 |
| 2.1 肝衰竭概述 | 第12页 |
| 2.2 肝衰竭治疗现状 | 第12-18页 |
| 2.2.1 内科综合治疗 | 第13-16页 |
| 2.2.2 人工肝支持治疗 | 第16-18页 |
| 2.2.3 肝移植治疗 | 第18页 |
| 2.3 肝衰竭预后的影响因素 | 第18-21页 |
| 2.3.1 年龄、性别、病因等因素 | 第18页 |
| 2.3.2 反映肝功能的生化指标 | 第18-19页 |
| 2.3.3 甲胎蛋白对肝衰竭预后的价值 | 第19-20页 |
| 2.3.4 MELD 评分、CTP 评分对肝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 | 第20-21页 |
| 2.4 展望 | 第21-22页 |
| 第3章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3.3 标本收集 | 第22页 |
| 3.4 MELD 评分系统 | 第22页 |
| 3.5 治疗方案 | 第22-23页 |
| 3.6 统计方法 | 第23-24页 |
| 第4章 结果及分析 | 第24-30页 |
| 4.1 患者病因构成 | 第24-25页 |
| 4.2 不同类型肝衰竭所占比例 | 第25页 |
| 4.3 MELD、AFP 指标的 ROC 曲线分析 | 第25-26页 |
| 4.4 MELD 和 AFP 联合预测预后的评估价值 | 第26页 |
| 4.5 不同转归情况、不同类型肝衰竭患者的 AFP 指标分析 | 第26-28页 |
| 4.6 转归分组的 MELD、AFP 指标比较分析 | 第28-30页 |
| 第5章 结果讨论 | 第30-34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41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