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燃煤烟气汞污染的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汞的来源 | 第9-10页 |
1.2.2 汞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3 燃煤烟气中汞的存在形态及其转化 | 第11-12页 |
1.2.4 影响烟气中汞形态的因素 | 第12-15页 |
1.3 国内外烟气脱汞方法 | 第15-18页 |
1.3.1 常见烟气脱汞技术 | 第15-16页 |
1.3.2 钙基湿法脱硫装置协同脱汞 | 第16-17页 |
1.3.3 WFGD系统中汞的还原 | 第17-18页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0-28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0-21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及装置 | 第21-25页 |
2.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1-22页 |
2.2.2 模拟脱硫浆液中Hg~(2+)的还原实验 | 第22-23页 |
2.2.3 石膏与汞的亲和性研究 | 第23-24页 |
2.2.4 石膏浓度对模拟脱硫浆液中汞还原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2.3.1 汞浓度的测定 | 第25-27页 |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 | 第27-28页 |
第3章 模拟脱硫浆液中汞还原单因素影响 | 第28-33页 |
3.1 温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 初始pH的影响 | 第29页 |
3.3 SO_3~(2?)浓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 Cl~-浓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3.5 Ca~(2+)浓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湿法脱硫浆液中汞的还原分析 | 第33-41页 |
4.1 响应曲面法实验设计 | 第33页 |
4.2 响应面法分析汞还原 | 第33-39页 |
4.2.1 响应曲面实验分析及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33-36页 |
4.2.2 模拟湿法脱硫系统中Hg~(2+)还原的响应面分析 | 第36-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5章 石膏对汞的亲和性研究 | 第41-52页 |
5.1 共沉积实验 | 第41-43页 |
5.1.1 pH的影响 | 第41-42页 |
5.1.2 初始汞浓度的影响 | 第42页 |
5.1.3 结晶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5.2 间歇吸附实验 | 第43-47页 |
5.2.1 接触时间的影响 | 第43-44页 |
5.2.2 pH值的影响 | 第44-45页 |
5.2.3 温度的影响 | 第45页 |
5.2.4 石膏浓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5.2.5 Hg~(2+)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5.3 XPS分析 | 第47页 |
5.4 石膏与汞的亲和性分析 | 第47-50页 |
5.4.1 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48-49页 |
5.4.2 动力学分析 | 第49-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6章 湿法脱硫浆液环境中汞还原过程分析 | 第52-60页 |
6.1 模拟钙基湿法脱硫浆液中汞还原分析 | 第52-55页 |
6.2 热力学分析 | 第55-59页 |
6.2.1 热力学 | 第55-57页 |
6.2.2 热力学计算 | 第57-5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0-6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7.2 创新点 | 第61页 |
7.3 不足之处及建议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页 |